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在审讯过程中影响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本文将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拒供形成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因素探讨在审讯中如何突破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促进侦查。关键词:审讯、犯罪嫌疑人、拒供拒供心理是支配犯罪嫌疑人抗拒讯问,拒不如实供述案件事实真相的心理意向。它直接影响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是否澄清事实,决定着其对审讯的否定和抗拒,影响着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侦查进度,难以进一步彻查案件事实,甚至会影响其他涉案人员的拒供心理。当犯罪行为主体在实施犯罪后,司法机关立案侦查进入司法程序的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将会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出现,此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不甘心自己如实陈述罪行,又不敢一味抗拒。审讯的过程是侦查人员通过各种审讯方法和审讯技巧转变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的过程。一、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拒供的主观因素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对于抗拒心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是犯罪嫌疑人拒供的主要原因,主观因素包括了犯罪嫌疑人的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立心理、消极情绪、被报复心理等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畏罪心理畏罪心理是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存在的心理,主要表现在犯罪嫌疑人害怕因个人的罪行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从而导致个人、家庭、声誉及前途、利益等遭到损害。因此因为恐惧而产生的一种拒供心理障碍。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畏罪心理,并且通常贯穿于整个审讯过程。畏罪心理对于侦查人员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利之处悠悠有利之处,关键在于审讯人员如何准确把握侦查的突破口,寻求最优的侦查手段。畏罪心理障碍在审讯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拒不供述,杜宇侦查人员的问题莫不作答或百般抵赖。畏罪心理下的犯罪嫌疑人恐惧罪行被揭穿后给自己带来的损失,通常而言在畏罪心理下,犯罪嫌疑人会表现出高度的紧张和不敢正视现实的情绪,坐立难安,心理压力极大。在整个审讯过程中通常表现为语无伦次、吞吞吐吐,极力否认自己的罪行。他们担心因为自己的罪行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已有的幸福家庭和家人,也担心自己的亲戚朋友会因此受到牵连,在此心理因素的诱导下,他们往往表现出故意编造谎言,掩盖事实真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供与不供的矛盾心理。(二)侥幸心理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明文规定“受刑事追究的人不得受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自证有罪”,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而有权保持沉默。因此审讯人员就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该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缄默权,从而加大了审讯难度。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对案件的审理存在主观自信,自以为能够隐瞒案情,开脱罪责,逃避法律制裁的一种供述心理障碍。这样的心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的作案手法娴熟,谋划缜密,不会露出蛛丝马迹,因此认为司法部门、公安机关难以获得证据,对自己的审讯知识例行公事和涉嫌,并没有断案,可能会因为证据不充分而释放,所以在审讯中保持沉默、不开口。2.犯罪嫌疑人低估公安机关的破案能力,认为公安机关能力有限,难以对每一个案件都彻查清楚,也不可能掌握犯罪的全部证据和真相,在审讯中能瞒则瞒,能推就推。3.犯罪嫌疑人通过各方社会关系了解审讯人员的个人信息,如了解其工作经验、审讯能力等,自认为摸清对方底细,在审讯中一再狡辩、张扬跋扈,气焰嚣张,不配合审讯人员工作。4.犯罪嫌疑人认为自己不交代事件经过,可能因为警方证据不足而勉强逃脱。5.他们认为自己与犯罪同伙签订的同盟牢不可破,他们不会出卖自己。侥幸心理是支撑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心理基础,为了使其交代罪行,讯问人员应设法矫正其侥幸心理,设法全面具体地了解整个案情,摸清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存在的根源,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步骤,对自恃作案手段高明的犯罪嫌疑人,审讯人员应加强心理攻势,技巧地使用证据,利用供述矛盾进行“心理限制”。(三)对立心理对立心理是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以及对政府和社会的一种抵触情绪和敌视态度。持这种心理的人不可能主动交代罪行,往往表现出公开的对抗态势,出言不逊,蛮横无理,或者喊冤叫屈、冷嘲热讽、百般抵赖。持有对立心理的犯罪嫌疑人,对执法机关持有偏见,与司法部门持敌对态度,在审讯过程中极不配合。不论何种原因,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刚开始被传唤时一般都是抗拒调查而不肯轻易就范,或避重就轻,或百般抵赖,或推卸责任,最终有的供认一部分,有的则走顽抗到底的道路。(三)个人的主观消极情绪个人的主观消极情绪也极大的影响着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的情绪,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捕后,认为自己罪行严重,前途渺茫,丧失了重新做人的勇气和信心,对现实的一切都感到冷漠麻木,甚至失去了生存的欲望。这些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绝望心理。绝望心理是指犯罪嫌疑人感到罪行无法掩饰、并将被揭露,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对自己的处境和前途丧失信心,产生绝望感的一种消极心理。绝望心理是犯罪嫌疑人较为常见的严重心理障碍之一,消极情绪和绝望心理在初犯及重犯中较为多见,存在悲观消极心理的犯罪嫌疑人表现在个人心理状态及个人情绪极不稳定。表现在思想负担过重、生理和心理极端反常无法控制个人行为。在审讯过程中常伴随有迟钝、冷漠、忧愁、烦躁。坐立不安、仇视一切以及不听劝告、自暴自弃等现状。有的嫌疑犯为了迎合审讯人员胡乱回答,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有的嫌疑犯则做出某些极端的行为,在审讯过程中施暴或是自寻短见。还有的犯罪嫌疑人在求生本能的趋势下及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试图以不交代的侥幸方式求得生存,例如曾有一个杀人犯在审讯中交代说:“我是在绝望我是在绝望之中存幻想,九死之中求一生,能赖就赖,承认是死,不承认也是死。”(四)担心被报复在一些团伙犯罪中,犯罪嫌疑人因害怕被报复而拒供有时更胜于惧怕刑罚。因为犯罪嫌疑人一旦供述,就会牵连到其他同伙,进而产生被其同伙报复的可能性。例如,某起团伙系列抢劫案的讯问工作,该案一共抓回三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都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及同伙信息,而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张某拒不供述犯罪事实。张某在接受讯问时说:“我不敢说,我们老大曾经对我们说过,要是谁进来‘撂脚’了,那他出去以后就别想活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害怕被报复心理。实践中,很多犯罪嫌疑人因为害怕供述后自己或者家人受到报复,而宁愿多接受刑罚也不愿供述罪行。二、审讯中犯罪嫌疑人拒供的客观因素(一)审讯环境的布置审讯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同的审讯环境会给犯罪嫌疑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刺激和客观影响。审讯环境的科学设置能够给予犯罪嫌疑人客观刺激,对于促使犯罪嫌疑人供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侦查人员并没有对客观的审讯环境引起重视。如在讯问时存在噪音的干扰。噪音干扰有室内噪音干扰和室外噪音干扰,如讯问人员的电话铃声和讯问室外的吵闹声等。噪音干扰会造成犯罪嫌疑人注意力不集中,心气浮躁。特别是在犯罪嫌疑人处在动摇反复阶段时,如果突然出现噪音干扰很容易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促其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抑制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又如讯问环境的布置应当简洁素雅,不同性质的多余物品会对犯罪嫌疑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实践中,最常见的是摆放警械和在墙上粘贴刑事政策标语。摆放警械会使自尊心较强的犯罪嫌疑人产生反感,如果讯问人员正在进行情感说服就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真诚产生怀疑,削弱讯问策略、方法对其的影响力。政策标语会使犯罪嫌疑人感到其极有可能承担严厉的法律惩罚,从而更加谨慎和戒备。(二)羁押场所犯罪嫌疑人的相互影响嫌疑犯长期被关在羁押场所当中,各种犯罪嫌疑犯混在一起,难免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犯罪经历,传授自己已有的反审讯技巧,羁押场所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中坦白事实真相。一般而言,犯罪嫌疑人受羁押的时间越长,接触到的人员结构更加复杂,对其供述心理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增加了对审讯人员的排斥和敌视心理。(三)审讯中讯问人员的失误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直接接触,通过犯罪嫌疑人获得有关案件的证据和信息,并且尽可能推动案件侦查的进展。在审讯过程中讯问人员的讯问方式会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当讯问人员操作不当时也可能会直接造成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具体来说讯问人员的以下表现都有可能会直接强化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一是当讯问人员个人信心不足时,表现在讯问语气、表情等,主要是由于讯问人员对案情的把握不准确,不能全面的了解整个案件信息。。如果讯问人员在讯问前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分析,不敢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实施了犯罪行为,那么在讯问中如果碰到犯罪嫌疑人坚决不认罪时就会表现得语气不坚决,态度模棱两可,表情疑惑不定。这些讯问人员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很容易被犯罪嫌疑人发觉并做出案情、证据对自己有利的判断。二是,讯问人员的态度过于急切,也会影响整个案件的侦查,尤其是针对有些口供极为重要的案件来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极其重要的证据来源,也是案情侦查比不柯少的证据,讯问人员出于心机,在整个审讯过程中态度过于急切,最终得不偿失,犯罪嫌疑人拒绝供述案件事实。三是闻讯人员在表达中出现失误,被犯罪嫌疑人加以利用,继续否认和狡辩。这些讯问失误都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的形成。三、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对策(一)制定策略,控制侦查的主动权要突破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就需要在进行审讯之前对案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整理,吃透案情,未审先谋。在进行审讯之前讯问人员充分掌握案情之后能够加强讯问人员的信心,加深案情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案件中的细节问题,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和心理特征。尤其是对丰富经验的犯罪嫌疑人而言,可以通过监控了解其社会化过程,把握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如果没有认真分析案情,未吃透案情就仓促开始审讯,在审讯中便会抓不到重点,犯罪嫌疑人一旦拒供就会素手无偿,不知道如何顺利开展审讯在审讯中丧失了主动权,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制定讯问策略的关键是要选好突破口和营造良好的讯问气氛。讯问气氛的营造主要是指讯问场地的安排及讯问人员的合理安排。在制定审讯策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根据犯罪嫌疑人某一时期内占较大比重的供述心理障碍的成因或是某些心理弱点,制定讯问策略及方法;二,要充分树立发展的意识,即在整个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尽可能做到灵活应对;三是要善于转化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找到突破口,制定讯问策略;四是在初审中要隐藏真实意图,诱导犯罪嫌疑人自我暴露。只有将各种心理控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作用于犯罪嫌疑人,才能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制定讯问策略时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二)落实侦查行动1.调查取证,收集证据证据是现代司法判断的重要依据,在接到案情举报以后就应该及时调查取证,尽可能通过初步调查拿到更多证据,尤其是直接的物证和文书资料,这样当面对拒供心理较强的犯罪嫌疑人时更容易降低其自我防线,转化对抗心理。在初查阶段的侦查工作中尽量做到细致周到,掌握更多涉嫌犯罪的证据。虚实结合,巧施证据能够充分发挥已有证据的作用,事犯罪嫌疑人感觉公安机关已经掌握了其犯罪的证据,因此迫使其如实供述。2.寻找突破口在侦查过程中注意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人角度着手,例如妻子、情人、孩子、朋友登,尤其是与犯罪嫌疑人关系紧密的人往往是案件非常重要的知情人,有的甚至也作为帮凶参与了犯罪活动。因此,犯罪嫌疑人需要从多元的角度出发,综合案件的具体情形,寻找突破口。打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进而为案件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策略攻心,缓解犯罪人员拒供的主观心理1.减少对立在审讯过程中,要降低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防线,可以通过多种心理干预的手段减少犯罪嫌疑人对司法部门及讯问人员的对立。讯问人员审讯的目的是为了查清案件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对其进行讯问,而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则是表现为通过逃避刑罚处罚而拒绝如实陈述,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对立和矛盾。在因此,讯问人员为了获得更好的审讯效果,就需要在一开始通过树立信任感和减少敌意降低犯罪人员对讯问人员的敌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