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9%。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十四大以来•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中国提出改革方向是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以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运行机制。•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加入WTO•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深化与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贸关系,重视对外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推进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对外经贸关系拓展深度与广度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加入WTO后的中国更加开放,不仅使中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也对全球的贸易做出了贡献。中国入世两年,进出口都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中国在2002年就已经改变前几年出口增长明显快于进口的态势,进出口增长分别为21.2%和22.3%,出口只稍快于进口。2003年前10个月进出口增长更快,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40.4%和32.8%,出现了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出口需求已成了实现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增长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主要进口机器设备及各种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并且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利用进口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进口的增长提高了中国的供给能力和出口能力,也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了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将全世界拖进了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给世界各国经济与贸易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引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出台,更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升温并迅速蔓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面对过于放任的美国次贷的经验教训,我国积极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保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在正当合理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对影响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进口品采取限制措施,以及对中西部出口进行贸易补贴,以保护中西部产业发展,缩小国内贫富差距。另外,对进口品还有进口许可与进口检验规定,配额规定,海关进境报关手续等。•2、提高关税。对影响国内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进口品征收较高关税,提高国内生产者的利润和福利,保护本国就业,减少弱势群体承担的贸易损失。•3、反倾销。针对国外对中国出口品的反倾销措施,中国政府应采取适当“报复”,给予那些中国制造进口国一定的政治抑制,从政府方面保护本国出口工业品的发展。金融危机后•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某种积极变化,不再回避有关全球经济增长再平衡的敏感话题。中国官方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不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将是中国外贸政策的基本取向,因为外贸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贸易的基本平衡。为了改善全球发展不平衡现状,中国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将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9年的5.8%降至4%。其实,中国已经开始行动,这从2010年贸易顺差减少及贸易顺差所占GDP比重开始下降中可见一斑。•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进入第五个年头,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受挫,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冲击叠加,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缓解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强了企业信心,促进外贸增速回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1、“稳外贸”措施成效明显,外贸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3、扩进口政策力度加大,顺差处于合理区间•4、加工贸易增速回落,民营企业表现活•5、国际市场布局优化,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增强国际国内的风险因素叠加,将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最快的十年,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2011年出口额占全球比重10.4%,连续三年居全球之首;进口额占9.5%,连续三年全球第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外贸可能难以再现前些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