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全国医药商业运行情况医药商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全国医药商业市场新格局全国医药流通产业发展趋势全国医药商业运行情况单位:亿元2007年1-11月2006年2005年销售金额同比增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七大类医药商品总销售3005.8713.46%336012%300016.64%纯销售1680.2914.74%187814.51%164016.56%药品类总销售2256.1915.31%243316.52%208818.43%纯销售1270.1916.27%143619.47%120218.42%中成药类总销售504.158.58%586-2.66%60210.84%纯销售281.1213.27%291-4.59%30512.24%医疗器械类总销售29.85-6.01%51.671.97%5117.84%纯销售18.94-10.60%37.742.08%3723.23%2007年1-8月份,全国商业销售额居前五位的地区:上海+浙江+广东+北京+江苏+安徽=全国总销售额的59.66%.商业集中度非常明显。全国医药商业销售规模医院销售大幅反弹2007年上半年16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总金额162亿元,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11.7%的增幅增加了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幅增加了3个百分点。202.3240.7272.116228.0%26.9%19.0%13.1%05010015020025030004年05年06年07年上半年0%5%10%15%20%25%30%医院市场规模(亿元)增长率47.91%49.03%47.39%49.27%31.67%36.03%37.28%34.24%40.16%20.42%14.94%15.33%16.49%46.53%13.31%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国产企业合资企业进口企业医院销售大幅反弹历年医院合资(含进口)药品市场份额医院市场合资、进口药的比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经超过53%预计2007年5月新《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合资、进口药品的医院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数量8267家(包括1300多家连锁企业),比1995年的1.65万家下降49%销售收入:07年1-11月为3005.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46%药品类,2256.19医疗器械类,31.9扇面4,中成药类,504.15单位:亿元其中: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情况注:“其他”包括中药材、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及其他类全国医药商业总经营规模我国医药商业总经营规模10.269.840.649.078.750.748.67.680.558.387.530.668.837.020.9302468101220022003200420052006毛利率费用率利润率2006年医药商业毛利率为8.83%,利润率0.93%,费用率7.02%,2007年上半年,医药商业重点企业盈利能力加强,拉动了行业效应水平的回升。零售终端市场地位逐步提升注:1.医院销售额是通过进货价*1.3得到零售价计算的。2.门诊销售额是根据门诊病人数统计的。3.2007年的销售额是预测15%的增长率。4.药店销售额仅仅只是药品或与药相关的产品。5.所有的销售额都按零售价计算来源: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06年,我国药品总体销售约达3600亿人民币(按零售价),其中零售市场大概占25.44%,2007年上半年25.22%,与2006年基本持平。59.23%60.42%58.30%58.63%24.89%24.58%25.44%25.22%15.88%15.00%16.26%16.15%0%20%40%60%80%100%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医院零售诊所2007年上半年零售市场销售规模接近550亿,同比增长16.5%全年预计达到11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1.59%数据来源:中国零售药品用药分析系统零售市场平稳增长280512600685.8790916549110034349.30%17.20%22.50%14.30%15.20%15.90%16.50%020040060080010001200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2007年预计00.10.20.30.40.50.6零售市场规模增长率七大类医药商品在农村销售份额不断提升,2006年达到504亿元占16.05%.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222725722960178245450504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320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总销售金额农村销售额第三终端高速增长12%2006年前三强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这三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达到354.88亿元、152.9亿元和128.82亿元,其总和已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18.95%。其他企业占比,81%全国性企业销售占比,19%上海医药24%九州通集团20%中国医药集团56%商业销售前三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比重逐年上升13%15%17.70%18.95%0%5%10%15%2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全国医药商业总经营规模分销企业利润率趋势图近年医药商业行业利润率变化趋势图0.66%0.74%0.93%0.57%0.59%0.0%0.1%0.2%0.3%0.4%0.5%0.6%0.7%0.8%0.9%1.0%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利润率医药商业的主要影响因素0102030405060708097年10月98年4月99年4月99年6月99年8月00年1月00年6月00年11月01年5月01年7月01年12月03年1月03年3月03年5月04年5月05年9月06年6月06年8月06年11月07年1月07年2月07年4月2007年5月金额(亿元)累计降价次数:27化学药:19次生物制品:3次中成药5次累计金额:547亿67种抗肿瘤药品99种抗微生物药品32种抗瘤中成药354种心脑血管用药278种中成药188种中成药266种西药药价——“后降价时代”在27次降价之后,药品行政性降价暂告一个段落发改委将定期调查药品成本和市场价格。发改委拟成立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将加强药品成本和国内外市场价格的监测,不断改进政府定价办法,期望改变药品单靠改变剂型、包装“变脸”即可抬高药价等不合理现象。发改委每两年调整一次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并进一步扩充医保目录: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07年以来有802种药品价格得到调整其中:降价品种占70%平均降价幅度达19-20%最大降幅达85%30%的廉价药品维持原价药价——“后降价时代”发改委首次调整定价目录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调整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等部分药品定价权限的通知”,调整34种药品价格定价权限。其中10种药品调至国家定价目录,24种药品下放至地方定价目录。据悉,这是医保目录2005年调整以来发改委首次根据药品分类转换调整定价目录。影响:同样的产品在经各省不同定价后造成的差异将使市场受到影响;各地重复审批会带来资源性浪费;企业负担加重,OTC营销迎来区域营销的新机会。药价——“后降价时代”拟逐步推行处方药全部实行政府定价。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药品约1.6万种,其中处方药1.2万种。而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由政府定价的药品2400余种,其中处方药1600种。约占市场上所有流通药品数量的20%和销售金额的60%。如果由医保目录扩大到所有处方药,估计政府定价药品将占到国内所有流通药品的50-70%。4月10日国务院纠风办在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中表示,在2007年纠风工作中,将加强药品成本价格调查和监测,改进药品价格核定办法,扩大政府定价药品范围,逐步推行对所有处方药实行政府定价。非政府定价药品,80%政府定价药品,20%非政府定价药品30-50%政府定价药品50-70%由医保目录中的品种扩大到所有处方药发改委报告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政府定价范围调整步骤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处方药纳入政府定价范围中成药的处方药纳入政府定价范围今后,医保目录内非处方药、还有麻醉药品的原料药等,都要纳入政府定价的管理范围,其它药品实行市场调节。所有处方药由政府定价第一步第二步发改委报告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控制流通环节加价率要允许生产企业获利高于工业平均利润;鼓励生产企业直接将药品销售到医院和零售药店并抑制代理商包销;如果企业因条件所限需要找代理商经销,双方必须签订合同,以协议方式付款,而且生产企业有监督审查这些费用用途的义务。上游的制药企业医院的加价率在医药分业改革前,允许非盈利性医疗机构和防疫站销售药品加价不得超过15%;多家生产的仿制药品,加价额要以统一定价的药品为基础,实行同品种统一的加价幅度,以抑制医院使用高价药;在国家提高医疗价格和财政补偿幅度以后,药品加成还要进一步压缩。发改委报告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利用价格政策鼓励创新专利药品放宽利润率控制标准,并允许专利保护期内价格的相对稳定;新上市的仿制药品,首仿药可以参考原研药品定价,或者在不高于原研药价格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成本定价,第二、第三仿制药的价格则按首仿药品的一定比例核减,后续仿制还要以更大比例核减;目前已经有多家仿制的药品,按平均成本核定价格,而且允许首仿药品在统一价基础上适当放宽;已经有可替代或者有可对比疗效的品种,要参照可替代品种的费用、疗效和安全性,根据临床使用的时间和普及程度等不同情况来定价,原则上选取首家研发上市或者首家仿制上市的剂型作为代表剂型。发改委报告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新药定价原则仿制药定价原则效用评价成本评价国际参考定期审批代表品定价(标准成本审核)差比价系数首先仿制规模定价优质定价今后中国新药和仿制药的定价也将基于不同原则:一些新的提法值得关注:首仿药的概念,未来药品仿制的先后顺序可能导致定价上的差别;临床价值的考量,如果仿制药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定价可能不受仿制先后顺序的限制;新药和仿制药在流通费用差率方面也可能进行差别规定。发改委报告酝酿药价改革新思路小结:药价政策的影响药价水平稳中有降政府的管理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定价权限分级划分,带来营销模式的转换药品招标的历史回顾2000年3月,海南省6家三甲医院率先在网上进行药品集中招标,共采购100多个品种。2001年9月中旬,卫生部等6部门在海南召开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现场办公会。两个月后,6个部门联合出台《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308号文件”),全面推行这一模式。2004年4月前后,因该模式运行成本太高等问题,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等13家行业协会联名上书国务院,呼吁暂缓推行这一工作,以减轻企业负担。2004年9月,在多方调研之后,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再度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320号文件”)。但时至今日,320号文并未能有效执行,一些地方探索的新模式再次进入决策层的视野。2007年,广东实施挂网招标,此后各地陆续有新的招标模式出台。招标购药原因:1:生产企业在指定品种经销商对医院供货关系时,没有做到一一对应,一个入围品种在一个城市涉及的经销商过多,导致经销商备货困难,尤其是在新旧品种替换时期,经销商要看到医院选择品种和生产商之后才能备货。此外,部分厂家在收到订货单后才组织生产,亦影响了供货。2:厂家在限价竞价时报价太低,加之目前市场上原料短缺、价格上涨等原因,厂家在扣除给商业的配送点数外已无利润,不愿生产和供货,如人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不过,确实有些厂家和经销商是恶意行为,例如只对利润空间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