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国基本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剖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国基本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出及其意义1、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出。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概念,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现代化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为标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方位进步和提升的过程。对于致力于摆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则是适应世界环境变化,追赶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国在1964年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目标,即著名的“四个现代化”。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部署: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又提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0年10月召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我国已经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的新阶段。关于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党中央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对进一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战略部署。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问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党的十六大基于对“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又改为世界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发达地区发展的新认识、新概括,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共同构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20年内GDP总量翻两番,改为20年内人均GDP翻两番。这是战略目标的重大提升。进入21世纪后,北京、天津等不少省市把推进现代化建设作为新世纪的首要任务,制定了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特别是先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先后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不仅为其他地区探索经验、做出示范,而且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实力和动力,其意义和作用不仅限于当地,而且有积极的整体效应和长远效应。2、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小康是初步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一个阶段。基本现代化是中度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即进入后小康社会。基本现代化是在全面小康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更新更高更强的奋斗目标,是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的一次新提升和新跨越,是达到全面小康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两者从内涵上来看是循序渐进、有机统一的。一个区域可以率先进入后小康社会。因此,“两个率先”是区域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看,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保持本地区较快的发展速度,还可以带动和促进不发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是全国GDP翻两番的重要基础;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是全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经济体系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重要条件;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从缩小和解决地区差距看,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利于从体制、产品、技术、产业、人才、信息等多方面加强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援助和支持作用,在加强东、中、西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增强世界对我国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看,我国经济20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体也是20年。国际上有“20年增长极限”的说法,前不久又有“中国崩溃论”的噪音。如果发达地区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那将是对“20年增长极限”和“中国崩溃论”的最好回答,也有利于增强世界对未来我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从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看,我国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历史条件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依赖日益增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不容回避。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第一道屏障,还可以通过市场、产品、产业援助、扩散,保证西部大开发的产业安全、资源安全和市场安全,从而有力地维护我国经济安全。二、基本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1、基本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尽管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内涵和外延是动态的,但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可以归纳为下面两种表述:一是指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二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进程。我们认为,现代化的概念比工业化要宽泛得多:工业化所包含的是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前,即在没有出现信息化、知识经济以前,各国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现代化的道路。而当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就成为21世纪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因此,工业化只是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而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对现代化的进程和基本涵义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虽然什么是基本实现,什么是完全实现,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根据上述理解,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涵义作一归纳:其一,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即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二,这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是初步的、基本的、或中等发达的。从工业化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可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就是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基本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基本现代化是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表示,评价方法两者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主要是指标值的区别选择。现代化“实现程度”,即为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所实际走过的路程,“实现程度”与“100”之差,即为目前的现状与现代化标准的差距,也即与现代化目标的距离,表示今后还要继续走的路程。从理论上讲,只有各个评价指标都达到了现代化的标准,才算是完全实现了现代化。但各个评价指标向现代化的迈进并不是齐头并进,而是有先有后,当有些指标达到标准时,有些指标已经超过了标准,由于超标准的指标不“累计积分”,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实现现代化的程度降低5个百分点,即“实现程度”达到了95%,也算是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基本上”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八九不离十的意思,也即完成了80—90%,因此,我们规定,如果“实现程度”达到85%,即可认为是基本现代化。因此,所谓的“基本”实现,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人口数量,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总人口的85%。(2)实现现代化目标的GDP比重,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GDP总量的85%。(3)在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所包括的全部基础要素,按权重标准化后的要素达标比例不小于85%。(4)在0-1之间的规范尺度中,实施现代化的区域与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应平均小于0.15。(5)实施现代化的整个区域,其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3的区间内。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只有同时达到上述的五项要求,才能被承认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基本现代化的标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指世界发达国家中间水平。关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的衡量标准,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考虑。1、定性标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理解,从定性角度讲,既要体现现代化的一般要求,又要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就它的内涵来说,不仅反映在经济方面,也反映在社会结构、精神文明等方面;就发展水平来说,基本实现现代化与现代化是有差距的。从有关文献看,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所谓中等发达国家,是指初步实现现代化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中居于中间水平,它高于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而低于现代化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与“中等发达国家”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指标是相同的。从定性方面考察,按照国家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成果,把基本实现现代化归纳为:第一,完成了工业化;第二,实现了经济市场化,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第四,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第五,民主法制程度完善;第六,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全民族的素质普遍提高;第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日下午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温家宝在演讲中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这三大任务是: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2、定量标准。第一,根据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至于这一战略的具体标准,小平同志在1986年的一次讲话中曾经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为“人均GNP4000美元”的目标。1957年4月16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再过50年“达到人均4000美元”,把目标定位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小平还明确“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1980年人均收入在41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