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解释下列概念: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准货币、实物货币、格雷欣法则。答:(1)狭义货币,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这里的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2)广义货币,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3)准货币,也称亚货币。一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包括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所以,也称为近似货币。(4)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5)格雷欣法则,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2.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不同?答:(1)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含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①价值稳定性。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②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做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③可分割性。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④易于辨认与携带。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⑤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货币与通货的区别。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3)货币与财富的区别。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财富除了货币资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等。(4)货币与收入。首先,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其次,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量,如一个月、一年;而货币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一时点的货币余额,如第一季度末的货币余额。3.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什么?货币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答:(1)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在货币流通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货币流动性划分各个层次,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结构的依据。(2)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已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接受。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作“货币性”,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转换成现实购买力(现金)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根据资产流动性不同,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层次:M1=C+D,M2=M1+S+T,M3=M2+Dn,M4=M3+L。各国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主要是M1和M2两个层次。(3)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直接引起市场商品供求变化,因而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即:M1=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4)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较低,它也会形成一定的购买力,但需要转化为现金才能变为现实的购买手段,提前支取则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其流通次数较少,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因此,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也应计算在货币供应范围内,从而得出广义的货币M2,即: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5)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能接受活期存款,但能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即储蓄存款没有本质区别,都具有较高的货币性,货币供应量因此应扩大为M3,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6)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3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也应纳入货币供应量中,由此得到M4,即: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4.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及特点。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测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尺子来测量距离一样。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2)流通手段职能。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是指货币以通货或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是现实的货币。5.简述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答:历史上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不同的经济交易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过不同的支付手段。根据充当货币材料的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化顺序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6.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答: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所谓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了固定的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1.解释下列概念: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支票、融通票据、股票、债券。答:(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反映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信用活动中,只有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目前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股份信用等。(2)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形式有赊销和预付。它既反映了买卖关系,又反映了债权债务关系。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在调节资金余缺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且受到规模的限制,因而其发展需要引导和规范。(3)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无论在方向上,还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而成为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4)支票,是银行存款客户作为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5)融通票据,是一种新型的票据,通常称为商业票据,或金融票据,是指由资信好的大企业或金融公司等机构以融资为目的而开出的无担保的短期期票。融通票据的签发不需要有真实商业交易发生,它仅仅是为筹资目的而直接签发的一种特殊票据。(6)股票,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二者的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不同。优先股的优先权在于其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领取固定股息,在公司破产时,优先从公司剩余财产中受偿。但优先股一般无表决权。(7)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社会各类经济主体如政府、企业等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有票面价值、价格、偿还期限和利率。按照发行主体的不同,债券可以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三种。债券反映了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是这一关系的法律凭证。2.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答:(1)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主要形式有赊销和预付。它既反映了买卖关系,又反映了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是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2)商业信用的特点:第一,商业信用直接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但这种商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而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一个阶段上的商品资本,它还有待于转化为货币资本。第二,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信用。第三,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是工商企业优先采用的信用形式。第四,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商业信用规模的变化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相一致的。(3)银行信用的特点:第一,银行信用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在信用规模及授信方向上具有优势。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不但可以把企业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而且可以把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集中起来。因此,银行信用集中与分配的资本就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现有资本,而是超出了这个范围,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信用规模上的局限性;同时,由于银行信用借贷的是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所以,银行信用可以通过贷款方式提供给任何一个需要的部门和企业,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授信方向上的局限性。第二,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活动的主体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它们在信用活动中仅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银行作为闲置货币资本的集中者也不是最终使用者,它必须通过贷款或投资运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