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才梦》播放电视剧《上海故事》片段(香港大学写稿)1.《西风》征文1939.9.1(一)题目:“我的……”(二)字数:五千字以内2.张爱玲当时是香港大学一年级学生3.看错限定字数:把“五千字以内”记成“五百字以内”,极力压缩。4.共有685篇作品应征,评出前十名和三名名誉奖。《天才梦(我的天才梦)》获名誉奖第三名。5.《西风》后来以《天才梦》为书名结集出版获奖作品。1.20世纪70年代收入张爱玲自编文集《张看》,在所录《天才梦》末尾加了一段“附记”《我的天才梦》获《西风》杂志征文第十三名名誉奖。征文限定字数,所以这篇文字极力压缩,刚在这数目内,但是第一名长好几倍。并不是我几十年后还在斤斤较量,不过因为影响这篇东西的内容与可信性,不得不提一声。2.相隔半个多世纪,1994年12月,到她逝世前九个月,又意外获得台湾《中国时报》第十七届文学奖特别成就奖,以散文集《对照记》获奖。这一始一终在其他作家身上是很少见的可说是良好的开端和比较圆满的结束。3.张爱玲为此写了得奖感言《忆西风》,这是张爱玲的“绝笔”,文中旧事重提更明确地表示对当年《西风》征文评奖结果的强烈不满。张爱玲指出“《西风》后来没有片纸只字向我解释。我不过是个大学一年生征文结集出版就用我的题目《天才梦》。”这事对张爱玲自尊心的打击是如此之大。“五十多年后有关人物大概只有我还在,由得我一个自说自话,片面之词即使可信也嫌小器,这些年了还记恨?”但她还是强调这件事“成了一只神经死了的蛀牙”,隔了半个世纪还剥夺她第二次得奖“应有的喜悦’,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一直到晚年张爱玲仍对此事耿耿于怀,十分“怨愤”。对《天才梦》获奖经过的误记既表明张爱玲对自身文学才华的充分自信,也表明张爱玲毕竟也是常人她再清高再通达再与世疏离仍很在乎自己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文本分析1、作者“第一篇中文作品”–是张爱玲自己承认的“处女作”–显示其天才特征:充满自信而略于细节。文本特征–体裁:张爱玲早年的准自传(拟体自传)–主题:叙述自己儿童时的天才表现和种种“乖僻”,道尽“人世沧桑”。关于天才–母亲:“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道出敏感天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麻烦。–天才的痛苦:高度敏锐的感觉能力以及过度强烈的心理反应,使她与社会、与他人难以正常相处。人生体悟–笔调冷静客观,不掩盖自己的天才,也不讳言自己的种种“乖僻”。–源自其心智的成熟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虽然她才华出众,卓尔不群•只是平实地介绍着自己,没有张扬,没有炫耀,也没有隐埋,甚至还告诉你她一本洋洋大作的中途流产,母亲对她的不理解与讽刺,自己是生活中的废物等等,一点都不摆谱,也不作秀。•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文字的直觉,均极敏锐•通感:听见色彩,看见声音,摸着味道,由文字联想到诸种感觉特异之处“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让人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用什么方式体现出来。•这一袭华美的袍到底是什么呢?是一件“梦的衣裳”。有梦想,生活才有目标;穿上梦的衣裳,生命才能华美。梦想的华服能让平凡的生命闪烁童话般的光泽,能让琐屑的生活具有诗意的美。•“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发展天才的梦想,就是张爱玲的华美的袍。•然而,梦想之外的世界,没有无处不在的诗意,没有与世隔绝的“快乐村”。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要掌握生活技能,要学习待人接物,因而产生了很多无法克服的烦恼,这些烦恼就是不断咬噬心灵的蚤子。天才替她披上一袭华美的袍子,生活却恶作剧般地在袍子的夹缝和里子里,放满蚤子,使她厌恶、烦恼。•张爱玲构筑了梦里梦外两个世界,梦里世界繁华诗意而孤绝,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梦外世界大多时候可怖可恶,烦恼无处不在。19岁的张爱玲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人生无法解决的矛盾,和人处于这种困境中的无奈。•通感之曲喻——•“华美的袍”美到极致,能够给人带来生命的欢悦,而蚤子让人厌恶到极致,只能让人体会到生命被撕咬的痛苦。•二者组合,产生奇异怪诞的审美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梦想之美和现实之痛的不可分割性,人生困境的不可摆脱性,都在这令人惊奇的形象之中了。•作者以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敏锐,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她的天才梦是她生命的支点,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营造自己的梦的。思考与讨论1.创造性工作主要依赖天才还是勤奋?2.天才就意味着精神和心灵的痛苦。天才就意味着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3.你感觉张爱玲的自我描述真实客观吗?你也试着写一篇自传或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