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期经典诵读教案第一课《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能正确熟练地朗诵词的内容。2.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呈现词的意境。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和作者能富有感情地朗诵。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水调歌头》2.制作范文朗诵的视频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1.看月亮夜色图,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词?2.读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说意思,简介苏轼。3.齐读课题《水调歌头》。二.明确诵读要求:学生讨论诵读名作的要求,师概括三点:1.字正腔圆2.有顿、有韵3.读透文义三.按要求分步练习诵读:1.练习读得字正腔圆,指名读,齐读。2.听视频范读,领悟“有顿、有韵”的诵读技巧。选词填空:读时句中(有停顿),语速(舒缓),语调(深沉)。对照要求自己练习,指名男女生配乐读,全班分男女生读。3.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词中的句子让你仿佛看到什么?生描述句子中的画面。①“言为心声”,这些词流露了当时苏轼什么样的心声呢?简介苏轼当时的境况:苏轼二十三岁全家迁至京都做官十五年后被派往密州做官。在贫穷落后的密州他岁苦犹乐,依然活得开朗、洒脱。②联系苏轼的经历和词中的句子想一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暗中比喻哪里?在这中秋月圆之际,他想过回去么?读句子“我欲乘风归去”,但又不太乐意回京城,从哪句可见?“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现在他在密州反而清闲自在,读句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洒脱、自在地反复读。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亮为什么是低低照着?月亮渐渐西沉。此时的苏轼眼睁睁看着月亮,又想什么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这么想?把句中的怨恨读得更深入。④不回“天上宫阙”而与月对话悠然起舞,人的悲离难得全美就给予祝福,这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苏轼?(洒脱、乐观、旷达)。⑤总结“读透文义”的要求,练习诵读。看视频上的深情朗读。指名配乐读,全体配乐读。四.吟唱《水调歌头》1.听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2.跟唱。第二课《如梦令》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能够背诵。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多重诵读,初步感悟“如梦令”这种词牌的格律特点。教学难点: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韵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几首如梦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余秋雨曾经说过,古建筑是欧洲文明史的见证。古诗文则是中华文化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座永久的丰碑。这学期我们同学已经诵读了许多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作者情况以及词和词牌名。二、自学质疑,理解词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生活的写照。1.自由朗读《如梦令》,反复读,一直到把这首词读清爽了、读顺口了为止。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4.认真读课文,这首词有哪些字词你理解不了的,请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5.互动探究:先小组交流不理解的意思,再班级交流。6.教师点拨。出示幻灯片:常记:时常回忆起。溪亭:溪边的凉亭。日暮:太阳将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争渡,争渡:“争”,怎的意思;争渡即怎渡。沉醉:形容醉得很厉害。归路:回家的路。兴尽:兴,兴致。很尽兴。7.互动探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词的意思,然后将词意写下来。8.学生尝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三、多重诵读,感悟意境教师示范擂台竞赛四、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琅琅书声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1.读正确,读流利。2.读出停顿和节奏。3.听名家朗读。4.齐读。(二)想象画面品味词句——体味词之意境1.想象画面(1)画面1:溪亭日暮画面2:藕花深处画面3:一滩鸥鹭(2)学生美读词句。(3)齐读整首词。(4)配乐朗读。2.品语言——醉、兴(1)读读这首词,把这首词读“瘦”。(2)读后交流。(三)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自由背。2.指名背。3.集体背。五、对照比读,腹满诗书——拓展读(一)出示3首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如梦令》(江上绿杨芳草)(吴潜)《如梦令》(枝上蝶纷蜂闹)(吴潜)1.读通顺。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首词2.朗读比较,初步了解“如梦令”这种词牌的格律特点。3.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来源。《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4.齐读三首如梦令。六、课堂小结。第三课《满江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能够背诵。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词的大概意思,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并熟读会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满江红》,导入新课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教师激情导入:曾经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曾经有一位赤胆忠心的儿子;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儿子对母亲唯一的承诺会聚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无人不晓。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板书:题目、作者)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教师出示课件,作简单介绍: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1.听配乐范读——方明朗诵的《满江红》,学生小声跟读。2.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发(fà)冠(ɡuān)犹(yóu)虏(lǔ)阙(què)3.划分朗读节奏。4.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5.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相机点拔,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四、理解诗句,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你们是最棒的。下面咱们结合注释,结合具体情境,一起来赏析这首词。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开篇几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他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下阕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何时灭”,用反问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驾长车”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看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痛恨。结束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全词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以广为传诵,它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五、有感情地诵读《满江红》,通过诵读表达感情1.学生自由诵读。2.配乐诵读。3.指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六、再次欣赏歌曲《满江红》,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七、小结今天我们读岳飞,读他的傲然脊梁,民族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本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我们要学习岳飞从小立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立志报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板书设计:满杀敌报国(悲愤)上阙精江建功立业(悲伤)忠红深仇大恨(国耻)下阙报重整乾坤(追求)国第四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词,正确朗读词,背诵本词。2.品析一些名句,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境。3.通过词的诵读和品析,感悟词人的情怀。一、导入,激情激趣。苏东坡的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本节课我们就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他的爱国情和豪迈风格。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表面看来,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三、朗读、疏通字词,读通读顺。1.小黑板出示词学生自由读,并用笔记下不认识的字。2.学习生字:觅、榭、陌、戈、嘉、胥、堪、狸、廉颇。3.同桌互读,要求会断句,能读通顺。4.指名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5.齐读词。(要求能读出气势)。四、抓点释疑,读清读懂1.这首词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请你在词中用“——”画出来。2.赏读词。上阕:(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3)小结: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4)齐读上阕词。下阕:(1)指名读下阕词。(2)体会用典故的目的。A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B最后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3)小结: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4)指名读,要求读出词人苦闷心情。3.归纳全诗: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4.品味鉴赏:A齐读全词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人道寄奴曾住(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5)凭谁问,廉颇老矣B指名读这些典故5.齐读词,理解词的意思。6.师说出词意,生齐读出原句。五、综合操练,读熟读美。1.生跟随录音读词,体会词人的情感。2.师配乐诵读,生轻声跟读。3.配乐齐读词。4.同桌互读,互背。5.指名背后齐背。第5课《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词。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词中田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