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开篇。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三)、学习目标:•1、探索长方体的特征,会计算长方体的12条棱长,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通过探究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计算长方体的12条棱长。二、教法、学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突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探索,教师的点拨升华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教具准备:•学生:各种立体图形•教师: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结合临淄区“新授课”的教学理念,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复习铺垫——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点拨——演练拓展——综合提升,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一、复习铺垫: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平面上由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所准备的实物,并提问学生:“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它与前面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因为它们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让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概念。•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教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三)、合作探究: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1、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2、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再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5、比一比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四)、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对长方体的“面”的进行交流汇报,同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强调“相对”这一概念。)长方体有6个面,且相对的面大小相等。然后让学生对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进行交流汇报。同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它有8个顶点。(课件演示)进而让学生在小组内总结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师概括强调。(五)、演练拓展:(多媒体出示以下题目)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思考: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假如要求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出几条棱就行了?师生共同解答这三个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这三个问题,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相对的四条是一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高宽长(六)、综合提升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是()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做法,教师并做点评,并引导学生找出最佳方法。8厘米3厘米4厘米(七)、课时小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口述长方体的特征。(八)、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五的1、3。说课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