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学习与发展1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具有多重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2学习的类型:加涅根据学习内容把学习分为五类: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加涅根据学习的性质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方式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潘菽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冯忠良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3班杜拉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模仿的方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4布鲁纳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发现学习是学习的最佳方式。5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6人本主义学家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置;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强调要从做中学。7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8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过渡性;闭锁性与开放性;社会性;动荡性。9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逻辑推理。10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教学中的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有效对学生进行干预指导;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章知识学习与知识迁移1知识学习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知识的应用。2提高直观效果的策略: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3促进知识概括的策略: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5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复习次数要适宜(适当过度学习,一般增加原来刚好能背诵学习的50%效果最好)。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复习:复习及时进行;复习适度超额;善于归纳整理;重视学习反馈;掌握记忆方法;复习方式多样。7学习迁移的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首先,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可以丰富学习理论,完善学习理论。其次,学习迁移机制是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的心理机制,它是检验教育目的的重要指标。再次,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它有助于学生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情境中去,以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又使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8学习迁移的分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9早期学习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说(贾德);关系说。10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定势;认知结构。11学习迁移规律的应用: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2第三章技能形成与训练1技能的特点:技能不同于本能行为,它是后天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而非知识;技能不同于习惯,它要遵守一定的活动法则,并且各动作要素有一定的执行顺序。2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3操作技能的发展趋势:练习成绩随练习进程而逐步提高;高原期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练习个别差异。4高原期现象:它是指在一些复杂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停顿的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感觉系统和中枢系统的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新的动作结构和方法还未形成;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式;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以及动机减弱、意志减退、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5操作技能训练要求:科学的指导;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及时的反馈。6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加里培林心智技能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7心智技能培养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第四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目的的指向性;认知操作序列性;情境性;经验性。问题解决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能否发现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依赖于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中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丰富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传授问题解决的策略;提供练习的机会。4好的问题设计满足条件:问题设计符合该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问题设计训练学生高级思维;问题设计起到引导思路的作用;将问题转换成问题情境。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创设适合问题意识能力培养的环境;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总结、归纳、提出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重在激励。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也称创造力。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发明,二是发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7中学生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或速度;变通性是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是指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8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智力、个性。环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学校气氛比较民主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智力,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个性,高创造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自信和独立;对某个问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愿意重建问题;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9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创设适宜的环境;培养创造意识与动机;塑造良好的个性;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时间和空间、改革考试制度和内容。如何培养创造意识: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应用鼓励性的评价。10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性;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创造榜样。11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头脑风暴训练遵守原则:“庭外判决”原则;自由想象原则;追求数量原则;研究配合原则。第五章学习动力1学习动力作用:对学习活动的激活作用、定向作用、调节作用、对智力的开发作用。2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3马斯洛需要七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决定人们活动的选择;影响个体的努力和对待困难的态度;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5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3责任心;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成就需要。6外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措施:合理奖惩;及时反馈;适当开展竞赛。7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措施: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积极鼓励探究行为;认知因素的作用;培养间接兴趣;兴趣的迁移;改进教学方法。兴趣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兴趣发展逐步深化;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密切联系,逐步发展;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8如何利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亲身体验、主动尝试;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布置悬念;及时反馈、适时鼓励,积极强化、体验成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其学习兴趣。9情感的活动规律与学习:情绪逐步向情操发展;情感与认识相互促进、相互干扰;情感与需要相互制约。10中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措施:促使学生“想学”(树立远大志向,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制定合理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乐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促使学生会学(对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1意志的活动规律与学习:意志由简单意志发展到复杂意志、由软弱意志发展到坚强意志;决心、信心、恒心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的大小、多少呈正相关。12中学生学习毅力的培养措施:开展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典型引路,归因导向;加强磨练毅力的实践锻炼;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13史迪派克提出的三条奖励:第一、在必要时使用奖励,且要尽可能的少;第二、根据学习质量或某种表现的标准给予奖励,不要为学生单纯地参与活动给予奖励;第三、尽快撤去外部奖励。第六章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和调节,其中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是关键。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高效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控策略。2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作用:学习者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活动开展区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之间,控制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行为;在学习活动结束以后,总结性地评价学习结果,其中包括对学习方法的评价。3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分段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