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天水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9年—2013年)天水市教育局天水市规划局天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水市建设局天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2008年12月1第一部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第一章基本情况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2009年-2013年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市域概况一、行政区划概况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处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北部、西部、南部分别与甘肃省内的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接壤,东部与陕西省宝鸡市毗邻。是甘肃省内重要的工业、旅游、物资集散城市之一,是陇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全市辖武山、甘谷、秦安、张川、清水五县及秦州、麦积两区。市域东西长197公里,南北宽122公里,总面积14359平方公里。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为山地地貌,北部为黄土丘陵地貌,中部为渭河河谷地貌。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口主要沿河流谷地分布。2008年,全市总人口357.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2.1万人,城镇人口95.1万人,城镇人口中城市人口46.2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5人。2008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26.6亿元。二、中小学教育资源概况全市有职业高中19所,普通高中57所(其中完全中学32所),初级中学225所,小学1967所,教学点626个,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71.27万人,其中:职业高中学生1.5万人,普通高中学生7.29万人,初中学生21.5万人,小学学生40.95万人,特教学生354人;有中小学教职工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小学1.80万人,初中1.04万元,高中0.39万人;学校占地面积1114.7万平方米,其中:小学721.7万平方米,初中212.8万平方米,普通高中151.4万平方米,职业高中28.8万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276.4万平方米,其中:小学145.3万平方米,初中62.4万平方米,普通高中59.5万平方米,职业高中9.2万平方米。第二节中小学布局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全市中小学布局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学校布点多、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目前,小学校均规模208人,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721所,占小学学校数的37%;50人以下的教学点510个,每个教学点平均学生数32人。初中校均规模950人,其中400人以下的学校52所,占初中学校数24%,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规模小、办学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受5.12大地震的波及,全市1802所学校的116万平方米的校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倒塌校舍1.6万平方米,严重受损校舍68万平方米,一般破坏校舍47万平方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由于投资有限,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校舍及其配套设施较差,教具、图书等教学设备短缺,教师调配困难,加之教学点代课教师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农村生源逐年递减。由于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之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生源逐年递减。据2003至2007年五年的统计显示,全市农村小学入学人数以年均5.5%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人数以2.7%的速度递减(见表一)。农村初中招生数以年均4.5%的速度递减,在校生人数以3.5%的速度递减(见表二)。2五是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向城市和县镇转移,城镇学生逐年增长,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县城尤其是两区城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严重,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择校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表一:天水市2003-2007年小学学生变化统计表年份招生数在校生数合计城镇农村合计城镇农村200385201124327276944307566873376202200478458164526200644076887523353245200571310119625934842706376531350532200675199126926250742280581358341447200765611128845272740951284877324635表二:天水市2003-2007年初中学生变化统计表年份初中招生数在校生数合计城镇农村合计城镇农村200368351147745357718997743372146605200471188182585293019865653295145361200576318301744614420818381482126701200678184345914359321811396330121783200769975284804149521445093706120744第四节布局调整条件分析一、有利因素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5.12地震灾后重建契机,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向西部基础教育的倾斜投入,群众重教思想。二、不利因素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城区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学校拆迁整合难度较大,近年来新建社区教育资源配置缺失,群众对学校撤并的接受程度及文物庙宇保护等制约因素。第二章规划范围、期限、依据和人口预测第一节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全市两区(秦州区、麦积区)五县(武山县、甘谷县、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其中镇46个,乡67个,街道办事处10个。第二节规划期限依据甘肃省有关规定,结合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步骤,确定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年—2013年,共五年时间。第二节人口预测根据全市人口发展趋势,到2013年,全市总人口达到370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8.5万,初中在校生达到21.4万,小学在校生达到38.5万。第四节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2-2002)《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甘政发[2001]111号)《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陇南等市(州)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甘教发[2008]110号)《天水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年)天水市各县区人口、经济、教育资源的现状、预期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第三章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第一节指导思想中小学布局调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寄宿制学校为途径,科学规划,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全市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第二节规划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牵涉面大、政策性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理布局,效益最大的原则。学校布局调整必须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城镇功能区划分、未来城镇发展规模和方向,以撤点并校为基础,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突破口,统筹规划中小学布局。高中阶段学校选址向城区或县城集中,取消完全中学的办学模式,尽快完成完全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分离;初中(含九年制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自然村不再设置教学点,教学点原则上只包含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单班设置,不再搞复式教学。2、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不是简单的撤并学校,学校无论是撤、并、扩、建都要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基础设施薄弱、办学规模小、生源少、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实行撤并;对布点合理、基础设施好、发展具有一定潜力、教育质量较高、群众反映较好的学校,要扩大办学规模,或将其他学校并入其中。通过布局调整,要达到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县区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异,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时,一定要实事求是,积极慎重,决不能盲目撤并,一哄而起。布局调整必须以满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为前提,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学校管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由易到难,成熟一批调整一批,逐步推进。4、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基础上,各县区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一次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内实施方案。对4新建、扩建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校用地标准、校舍建设标准和校园绿化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必须配套体育运动场地、食堂、医疗、供水、厕所等设施。5、先建后撤,示范引导的原则。率先改扩建一批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初中和城镇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吸引周边学生就学,减少布局调整阻力,推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第四章布局调整规划第一节规划总体目标在今后的五年内,采取“撤、并、挂、建”等措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分布更加合理,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实现教育布局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为全市教育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到2013年,全市撤并中小学校1273所,新建学校61所,学校总数由现有的2249所减少到1037所,中小学校总数减少54%。第二节高中布局调整规划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和县镇集中,完善寄宿制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1300人扩大到2000人以上),取消完全中学办学模式,逐步撤消教学质量低、生源相对较少的农村薄弱学校。5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集中办好一所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各类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700人扩大1500人以上。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普通高中17所(其中完中改为初中15所,撤销2所),新建普通高中学校2所,完全中学改为独立高中13所,普通高中学校数由现有的57所减少到41所,普通高中学校数减少28%。第三节初级中学布局调整规划初中按照2万人口以上,服务半径8公里左右设置。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寄宿制初中(寄宿率达到85%),山区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乡镇,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校均规模由目前的950人扩大到1200人以上。城镇在校学生达到1800人以上,川道地区在校生达到1200人以上,山区在校生达到900人以上。生均占地面积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生均校舍面积达到6.66平方米,有寄宿制条件的生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8.65平方米。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初中学校70所,新建初中学校8所,完全中学改为初中学校15所,初级中学学校数由现有的225所减少到179所,初级中学学校数减少20%。第四节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根据区域内人口、经济、交通、自然条件和原有学校设置等因素,按服务半径2.5公里左右设置,20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不独立设校。每个乡镇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和1-3所寄宿制小学(寄宿率达到50%)。城镇在校学生达到1400人以上,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完全小学在校生达到350人以上。生均占地面积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达到5.66平方米,有寄宿制条件的生均生活用房面积达到7.4平方米,教学点达到4.52平方米。到2013年,全市共撤并小学1202所,新建小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