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的来龙去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的汉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史有确证,世有公认。近年来,有关研究如雨后春笋,骤然增加。但是,谈共性的多,谈一般的多,具体研究特定地理单元,例如苏北文化个案这样的项目相对地比较少。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在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现实背景下,从学术层面上,就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组合形成、文化特征、历史贡献与如何弘扬作一些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汉文化的涵义文化圈学说是一个三维的理论综合体。第一,在空间概念上,因一定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而形成的区域文化范围,就是区域文化圈。例如今天的徐州文化圈,就跨出行政区划而影响范围波及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第二,在时间概念上,因一定的历史文化高峰波段而形成的时间文化范围,就是时代文化圈。例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两汉文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不可重复的时代标志。第三,在人际概念上,因一定的缘分组合因素而形成的事业圈和交际圈,就是社会文化圈。历史上的先秦诸子、竹林七贤、扬州八怪,我们今天的亲友、战友、演艺圈、新闻界等都是以不同缘分组合的人际文化圈。天时地利人和三维之体环环相扣,上下链接就形成了错综复杂、五彩缤纷的人类文化史。基于文化圈理论,我们初步认为,江苏的汉文化是西楚两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的一批优秀人物,上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秉持本土文化的纯厚优势,融合先秦黄河、长江两大文化体系,在斗争与发展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文化综合体。它是两千年封建文化的先声,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鲜明特征,有深刻的内涵,有久远的影响。以刘邦、项羽等徐州人(历史上宿迁长期隶属徐州府)为核心的政治人物组成的英雄群体对祖国文化、世界文化都有杰出的贡献,研究其积极意义,弘扬其正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富国强兵,雄踞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认为,在我国沿海经济链中,淮海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最富强的一环,而现在则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无论是振兴地区,还是凝聚国力,探讨江苏汉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对振兴江苏经济、建设文化强省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二、汉文化的起源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淮海地区所形成的汉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在时空因素下多元组合、交融、衍生出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新文化。追溯这个历史过程,分析这些环境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汉文化的历史地位。1.形成汉文化的地理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在先秦、秦汉之所以能逐步形成汉文化,自有其特殊的“风水”,即特殊的地理环境。《尚书·禹贡·徐州》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上古时期,生活在淮海地区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大禹的率领下,以不畏艰难的精神,以人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灾害,获得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其二,那个时期,这里土地肥沃、植被丰厚,农副产品出产丰富,进贡的祭品、食品、日用品和服饰原料等都很丰饶。其三,那个时期,这里的水上交通很发达,可以直通河洛关中。《尚书·禹贡》还记载扬州的贡品“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资也是从这里转途的。后来,秦始皇东巡,北上泰山封禅,南下会稽祭大禹陵,都是从这里分向转道。有关彭城的文字记载,现存最早的确切史料应是鲁国的编年史《春秋》。《左氏春秋传·鲁成公十八年》曰:“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彭城。”鲁成公十八年为公元前573年,据此,徐州古城距今2581年,比苏州阖闾城早59年,可以说是江苏省境内最古老的城市。另有《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周穆王密令楚国伐徐,徐国首领徐偃王率众败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则证明徐州城市史当在2800年以上,可以说是全国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又据史念海先生考证,彭城不仅水路交通便捷、陆路也很发达。从这里通往全国的路线主要有八条:一、西过砀山、睢阳西行,以至洛阳、长安诸地;二、经山阳西北行,以至定陶;三、经蕃、薛北行,以至鲁国、济南诸地;四、经东海东北行,以至琅邪;五、经淮阴循邗沟南行以至广陵,渡江至会稽;六、经临淮、阴陵、东城南行,自丹阳渡江,以至江东诸郡;七、西行可至陈国淮阳;八、西南行渡淮,以至九江、寿春。据考证,彭城历史上曾经有四次作为诸侯国的政权中心所在地。它们分别是夏商时期大彭氏国的国都;战国末期宋国的陪都;西楚政权时期的王都和两汉时期的王都。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很讲究地理条件。彭城居淮海区域之中,依山傍水,交通四方,被诸侯王选为国都可以说并非偶然因素。彭城“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城邑环山绕河,进可攻、退可守,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文献史料中,涉及徐州、彭城字眼的战事,竹简帛书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者就有260余起,可见其在军事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彭城北距邹鲁儒家思想发源地约300华里,西南去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家乡亦300华里左右,两位先哲曾多次在彭城西北80华里处的“沛泽”相会,交流思想,切磋观点,铸造中国人文意识。另据有关人士考证,“孟子是在宋都彭城首次提出‘性善论’,而不是在齐国都城临淄提出来的。”亦可见彭城是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正是因为彭城的周围有广阔的发达的经济作支撑,有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作交流,所以它逐步形成了区域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文化重心的地理优势。也正是这些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为承前启后的汉文化之诞生提供了历史舞台。2.形成汉文化的历史因素上古之世,泰山之南“众水归淮”,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的淮河流域是南北两大文化体系融会的洞房,也是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如果说上古先秦黄河文化之母与长江文化之父的连理,产生了日后的汉朝文化,乃至汉族文化,那么作为汉朝文化先声出现于淮海大地的江苏北部区域文化则是本土的彭祖文化、徐夷文化与南北体系的齐鲁、中原、楚、吴越文化交融衍生而来的。尽管这种特定时期特定地理单元的区域文化随着全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名义上有些淡化,但它的精神仍然是中国人文思想的瑰宝,我们有必要认识它形成的历史因素。①本土文化的哺育上古先秦淮海地区存在着无数个方国,而其中心地区则主要是大彭氏国和徐国(徐夷)的封地。这两个封国在当时都属于强大、发达的地区,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与发展铸就了汉文化的基础。大彭氏国的始祖人称彭祖,姓篯,名铿,是黄帝的后裔。据《徐州志》记载,铜山县义安山(距今徐州城区25华里,又名大彭山)下有“大彭村”,又曰“大彭集”,大彭氏国故地;徐州城就叫“彭城”这与大彭氏国的历史存在有直接的关系。从古到今,彭祖一直被人们尊奉为长寿之星,传说他活了800岁。屈原、庄子、荀子、刘向等许多历史著作中都有关于彭祖长寿故事的记载。道家方士还尊崇彭祖为神,附会之说更是纷纭不绝,以至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彭祖文化现象。彭祖文化可以说是由彭祖开创,经其后学、崇拜者、研究者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具有华夏传统特色的养生文化,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支应用科学,在烹饪、导引(气功)和房中术方面有所建树。上古先秦之时,世界性的洪水大泛滥过后,中原及黄淮地区仍没有逃脱水患的淫威。再加上战争掠夺、疾疫流行等其他不利因素,说明彭祖时代的生存条件是非常艰苦困难的。历史古籍记述彭祖“寿高八百”未必尽信,然春秋时代活了80多岁的蹇叔并未以长寿著称,而独有彭祖被奉为长寿楷模,说明彭祖长寿是确实的。他战胜恶劣的环境,创造生活的技艺是十分可贵的。大彭氏国虽然消亡了,但彭族人由于其顽强的生存能力继续繁衍下去,广泛地分布在全国各地,诸如彭蠡(鄱阳湖)、彭山、彭水、彭原、彭池、彭溪、彭泽等都与彭祖文化有关,徐州城市历代建有彭祖井、彭祖宅、彭祖祠、彭祖墓,也说明后人永远怀念这位大彭氏国的创始人。中国厨师行业尊彭祖为烹饪鼻祖,更说明彭祖文化之不朽。上古先秦时期生活在淮海中心地区的另一个部族或封国:徐,徐州的得名即源于此。它的历史存在也和汉文化的产生直接相关。早在6000年前,徐族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先进的本土的原始文化。时至周代,雄踞一方的诸侯徐国兴盛起来,统辖淮、泗流域“地方五百里”,臣属“三十有六国”。徐国首领徐偃王不满周穆王“西巡狩,乐而忘归”。穆王命南邻强楚伐徐,夹击徐国。徐偃王“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他率民北走,至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追随的百姓子民仍以“万数”。从20世纪以来,淮海地区和江西、浙江等地出土的大量“徐器”来看,其工艺之先进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内在质量上,都超过当时吴、越的水平。齐人伐徐时,徐能“赂以甲父之鼎”为求和退变之计,可见徐产青铜器在当时的名贵。从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诗经》、《左传》、《史记》等文献乃至掺糅着神话成分的传说中,可以知道徐国有过显赫的历史,创造过璀璨的古代文化,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体系中,应属于源头之水的一部分。我校罗其湘教授研究徐福东渡,得出日本家族有徐族后裔的结论。日本学者饭野孝宥亦认为如此。还有一些研究太平洋文化的学者认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太平洋文化的发祥地,美洲的母体文化奥尔梅克文化即是由徐人迁徙带去、新生衍化而来。大彭国和徐国从名义上都消失了,但彭祖文化与徐文化在本土的影响都是永存的,它们以勤劳智慧、勇敢奋进,不屈不挠为精神滋润了淮海大地,哺育了淮海儿女,为汉文化的诞生播下了种子。②黄河文化的培养淮海中心地区上古先秦之世北界邹鲁,西接梁宋。邹、鲁、梁、宋均属黄河文化体系,在长期的交往中,黄河文化对汉文化的形成亦有培养之功。泗水发源于山东东蒙山,是上古先秦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齐鲁文化的南传亦主要沿泗水而下。泗水经古沛县(今沛县城东)、留城(张良封地,沦入微山湖)、到彭城,又折向东南流,经吕梁(今铜山县吕梁乡)、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合沂、沭二水,汇入淮河。据《庄子》记载,孔子曾多次“南之沛、见老聃”,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构造中国历史人文意识的基础。《庄子》还记载孔子在吕梁洪观瀑,教育学生的事迹。吕梁洪至今仍有“悬水村”、“晒书山”、“圣人窝”等地名存在。明人秦凤山认为《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发生在吕梁洪,于是建了“川上书院”。吕梁工部分司员外郎张镗还建了“孔子观道亭”,以纪念孔子。此外,亚圣孟子在宋都彭城会见滕子,首次提出性善论,也具有相当可信的事实作基础。由此可见,齐鲁文化对淮海中心地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难怪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类属黄河文化的中原地区对淮海中心地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三秦、巴蜀的文化也是通过中原而影响此地的。零碎的固且不谈,但从肇兴龙飞帝业的刘氏家族从中原地区迁居丰沛,就足见这种历史影响了。刘向《高祖颂》曰:“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说明刘姓自尧得姓,夏代有刘累率族徙居河南;周代又有刘氏居于今河南洛阳一带。到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士会的后裔留居于秦,恢复祖姓为刘,其后迁居河南开封,再东迁至丰沛。汉高祖在草创天下的过程中,谋略所出多源于功利,这和三秦人的民风习俗是相近的。黄河文化多经获水、汴水从淮海中心地区南传,这种长期的染化不能不说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培养。③长江文化的补益先秦之世,淮海中心地区彭城周围先后被宋、齐、吴占领,但最终还是被沿江而下,吞并吴越,又乘胜北上的楚国兼并。楚国原本是长江中游的一个子爵小国,公元前573年,晋楚之争,楚虽败北,但对彭城留下了强烈的占有愿望。从公元前700年起至公元前447年,楚先后灭申、萧、梁40多个小国,疆土已为春秋列国之首。战国后期,宋国统治者腐朽无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消灭。齐灭宋,触怒了其它诸侯的利益。于公元前284年,诸侯推秦为盟主合纵伐齐,齐几乎灭亡。楚从胜利果实中分得彭城、沛,终于圆了300年前的宿望。彭城属楚这一段时间从宏观上来看并不长,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六十余年,但其影响在彭城以及西楚地区是非常深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楚国先祖与大彭氏国始祖同为陆终氏之后。陆终三子彭祖是季连的哥哥。季连是楚人先祖。因此,在宗亲血脉意识特别浓重的上古时代,这种血缘与地缘上的感情融合,有很强烈的必然性。其二,楚国文化的先进发达与通俗易懂,不难被广大民众接受。彭城地处洙、泗以下,受孔孟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