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后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成型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封闭而独立,有一定建筑制度。2、秦汉到三国时期——成熟期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迅速发展(阿房宫,三国铜雀台)3、魏晋南北朝——吸收期佛教传入,出现佛寺、塔、石窟等4、隋唐两代——高峰期城市和宫殿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水平高5、宋元两代——转变期城市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缺少隋唐时的宏伟,但出现变化,且随着商业经济发展,封闭性的街坊建筑格局打破6、明清时期——渐进期官式大型建筑城市化、定型化,发展迟缓,但民用建筑(南方大型宅院和北方四合院)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四个特点:1、普遍采用木架结构,并且以抬梁式为最重要(以梁柱为骨架的斗拱结构),斗拱结构多用在宫殿、寺庙和一些较为高级建筑中。2、以“间”为单位,四柱维和一间。间—单体建筑—庭院—组群建筑。多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南北纬纵轴,东西为横轴,用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主体。3、在审美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礼法秩序,并且用次要建筑衬托主要建筑。4、多用“出檐屋顶”即大屋顶。宫殿寺庙往往建在高台基上。组群建筑主次分明。城池:开始于大禹时代。古代城市叫做城池,城是城墙,池是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是一种封闭式的防御性设计,氏族社会保护部落成员不受侵扰,奴隶社会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安全,封建社会维护各级政权的合法地位。具体设计上:①城市内部分为城(统治者居住)和郭(老百姓居住),郭附于城的一边,或者围在城的四周(内之为城,外之为郭)②采用高墙深池,同时在城门上设置瓮城(就是二道门),确保城市安全③在城墙上建造城楼、城垛(女墙)和矩形墩台,作战时守敌和防卫用。这样具体的设计造成一种城市封闭状态:①城市整体性封闭,只有若干城门在规定时间允许人出入②城市分体性封闭,春秋至隋唐时期城内实行“里坊制度”,设有守卫,夜间禁止通行,一直到北宋才消失。但整体性封闭没有改变。重要发现:⑴商代早期都城——河南省⑵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遗址”——陕西省⑶隋大兴城\唐长安城——西安由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东西南北四面各开3个门,南边正中的正门“明德门”最大。城内108坊、都会(东市)、利人(西市)。明德门到朱雀门之间的是朱雀街。⑷明清北京是在忽必烈建的的元代“大都城”基础上改建的。元代有都城、皇城、宫城组成,东西南各有3个门,北面有2个门,元末加筑瓮城,号称“都城十一门”。明朝把南北城墙向南移,取消肃清、光熙门,健德——德胜安贞——安定崇仁——东直和义——西直平则——阜成齐化——朝阳顺承——宣武丽正——正阳文明——崇文号称“都城九门”⑸明代建筑西安城、湖北荆州古城、山西平遥古城、辽宁宁远卫城、福建赵家城(现在住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的子孙)宫殿建筑:宫屋以前是房屋的统称,前面叫堂,后面叫室(登堂入室)。历史上建造宫殿最多的是秦始皇,阿房宫在西安市阿房村还有遗址。⑴汉三宫:刘邦定都长安,开始住在由秦代旧宫改建的“长乐宫”,命萧何建造新宫“未央宫”,未央宫以西有一座更华丽的“建章宫”,它们合成“汉三宫”。⑵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太极宫中间是李渊和李世民处理朝政的地方;东宫太子居住;掖庭宫是宫女居住和犯罪官僚家属妇女配没人宫劳动之处。大明宫大明宫是李世民为父亲李渊修建的,专供太上皇避暑。唐高宗李治有风湿病,嫌太极宫太潮湿,敲到大明宫办公,后来大明宫成为政治中心。中轴线南部是“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含元殿最雄伟,它的两边是“栖凤”“翔鸾”二阁相连。麟德殿在大明宫偏西的位置,是故宫太和殿的三倍大,是皇帝举行国宴、接见外宾的地方。兴庆宫是唐玄宗即位之前的住宅,后来改建为皇宫,因而规模比较小,但是豪华程度不亚于前两个宫殿。南部以“龙池”为中心,北部以“兴庆殿”为主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大概就发生在这里。⑶北宋宫殿在汴梁(开封),南宋在临安(杭州),元在幽州(北京)⑷明代唐太宗在南京修建南京皇宫,后来在陪都安徽凤阳建立“中都城”,六年后罢建。朱棣建立北京故宫。采用“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是朝会施政之所;“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所,雍正之后这里成为处理政事的地方。严格的等级规定体现在:①屋顶:中国传统屋顶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宋时称四阿顶。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如北京的太和殿。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一般佛教寺院中的大雄宝殿的顶就是重檐歇山顶。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②脊兽: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唐宋时,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小兽的排列是有寓意的。先看这些小兽的最前面有一个领头的,那是骑凤的仙人。民间也叫做“仙人骑鸡”。关于“仙人”和凤凰,民间对此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至于为什么用仙人骑着凤凰,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败,被敌人追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就要走投无路了。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他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帝王陵寝周代之前还没有坟墓,称为“不封不树”,,殷商时期只有祭祀死者的地面建筑,没有封土作葬地的建筑,,从周代开始由封土,,爵位越高封土越大,长得像山丘,所以又叫“墓丘”,后来更大像山陵一样,叫“山”或“陵”,再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用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合起来称作“陵寝”。陵冢:早期的陵冢叫“方上”,上小下尖的锥形,顶部是平的,如秦始皇陵、汉武帝的“茂陵”;中期的陵冢不用人工封土,而是以山为陵,这种形式在唐代最为明显,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晚期的陵冢,以明清为代表,采用“宝城宝顶”的形式,就是在地宫上建筑圆形或长圆形的砖城,在城内堆土,是封土成为圆顶,并且稍微高出城墙。如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秦始皇陵茂陵昭陵乾陵陵园汉唐时候帝王陵墓还比较分散,到了明十三陵开始,形成“陵墓聚集制”,只见一个大陵园,园内各陵墓自成体系,功臣不再陪葬,只允许皇族葬在园中,清代延续这种传统,到了雍正皇帝的时候,规定“子不随父葬”。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地宫地宫又叫玄宫、元宫,是放置棺材的地方。秦皇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宋陵地宫、乾隆地宫{清东陵}(乾隆)、崇陵地宫{清西陵}(光绪)、定东陵(慈禧)。明代除了北京十三陵之外还有:①明祖陵:朱元璋追念高祖、曾祖、祖父;②明皇陵:朱元璋为父母建立;③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④景泰帝陵:明代宗朱祁钰陵墓;⑤显陵:明代恭睿献皇帝,死后追为皇帝。清代皇陵除了东陵和西陵,还有在关外的:①东京陵: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伯父、弟弟、侄子,后来顺治的时候祖父和父亲前往新宾县永陵;②永陵: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祖父、父亲陵墓;③福陵:努尔哈赤的陵墓;④昭陵:皇太极的陵墓万里长城和关隘万里长城的修建从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最早的是楚国,那是叫“方城”,此后各个诸侯国建长城,但是各自成体系,没有连在一起。秦始皇消灭六国,派遣蒙恬和长子扶苏吧秦、燕、赵的长城连在一起,从此出现了“万里长城”。汉、明修筑的长城规模最大:西汉的长城分为内外两重,沿长城建了许多军事建筑物;功用除了抵御匈奴之外,还为了保护丝绸之路和沿路的屯田。明代修长城从朱元璋开始。长城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不是进攻性的。明长城有三道防线:①山海关——嘉峪关②山西偏关,经过雁门关、平型关到居庸关,其中偏关、宁武关、雁门关是“外三关”③居庸关南下,经过紫荆关、倒马关,这三关是“内三关”。长城内外三道防线有九大关隘,即“九关”,其中山海关和嘉峪关规模最大。中国设关也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的。最早的关,用于贸易,检查货商的出入,称为“关卡”;后来诸侯割据,军事冲突加大,关的主要功能变成军事防御,如函谷关。(孟尝君随从鸡鸣狗盗),还有玉门关,娘子关,剑门关,武胜关,友谊关等(娘子关)古代桥梁桥梁始于原始社会,吊桥最早出现在中国,拱桥出现最晚,东汉。四种桥:梁桥、浮桥、吊桥、拱桥。由于拱桥承受能力强,并且能充分显示造桥技巧和技术魅力,成为桥梁建设的基本形式。三个特点:①地区性:桥型、用料不同,如黄河两岸运输很多,石拱桥和石梁桥适合;江南水乡石拱桥多;西南地区峡谷激流多用吊桥。同时,北方和南方山区,桥墩厚实稳重,称为“厚墩”,江南水乡纤细轻盈,称为“薄墩”。②实用性③社会性艺术风格:①造型优美②与周围环境协调,如卢沟晓月,断桥残雪,十七孔桥③附属建筑和雕刻著名桥梁:最早的——灞桥(西安)河北李春造的赵州桥北京卢沟桥502狮子江苏宝带桥,最长石拱桥,317米,53桥洞福建泉州洛阳桥福建晋江安子桥,俗称五里桥,现存最长古桥。桥梁最多的地方:浙江绍兴239座,31座每平方米古代园林皇家园林传说黄帝在昆仑山建造“圃”,即园林。殷纣王建“沙丘苑台”,“以酒为地,以肉为邻,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这是史书记载的第一座中国园林,也是最早的帝王园林。西周周文王建造“灵台”,也叫“灵沼”,把禽兽放在里面,设“囿人”管理,囿就是周代的园林,特点是有高台、池水、动物。秦代之后,把囿改为苑,因而有合成“苑囿”。秦始皇即位之后,把宫殿和苑囿结合起来,为后世帝王的宫苑建筑开创先例。此外他还开创了“海上仙山”的范例。汉武的时期,在长安城西建了建章宫,挖“太液池”,堆造三山,象征蓬莱、瀛洲、方丈。隋唐之后皇家园林都是这样的布局,一直到明清。现在北京的中南海和北海就是明清时候的太液池。私家园林私宅园林始于西汉,主人多为贵人或富豪。如兔园,梁孝王刘武邀请司马相如饮酒做赋,这是贵族私园;茂陵袁广汉富豪,造私家园林。魏晋之后,玄学和佛教影响士大夫的生活,为了寄托情怀而造园林的很多。唐代以来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出了很多文人显贵,明清时期出现大量私家园林的建筑高潮。寺庙园林他们的出现开始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一般来说他是寺庙的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