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从选修课谈信息技术学科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提要】新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包含了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其丰富的内容及组织形式让教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些选修模块在以后实际的学科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呢?笔者根据对当前本市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的开设情况的分析,对新课程标准实行后的选修课开设提出一些大胆的想法和建议。【关键字】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选修课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随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已经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在仔细阅读《课程标准》后发现,《新课程标准》在选修模块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算法和程序设计”一起构成了《课程标准》的五大选修模块。这些模块涉及到的内容新颖丰富,很多都是以前的教学中所未曾涉及或是简单涉及的内容,对于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当我们再次仔细阅读这个《新课程标准标准》的时候,一些问题很自然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选择选修课的开设内容?教师如何组织选修课的教学?学生在选修课上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如何对选修课进行有效的评价?浙江省教育厅早在两年前就下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要求在高二、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总计61课时。根据这个课程计划,我市自2002年前起开始在全市各高中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选用的教材为《中学信息技术》第五、六册,教学内容分别是AutoCAD和VisualBasic。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在高二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教材分别选择了VB和AutoCAD。对于这两年的选修课教学,颇有一些经验,结合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标准中的高中选修课内容,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一、五大选修模块怎么选?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而选修课的开设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虽然也是计算学分的课程,但是与必修课相比,学生对选择哪些选修课将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和我们现在正在组织的高中选修课(严格地讲应该叫必选课)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作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任课教师,即将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基础、学校的条件以及社会的需求开设出符合《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要求的选修课来。目前我省虽然明确要求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的开设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第2页共6页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到目前高考升学的压力,学校对非高考科目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全省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来看,少开、不开、明开暗不开的学校比比皆是,即便是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校都只是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的选修课,真正达到《课程计划》要求的学校很少。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进入到高二年级之后,来自家长、老师和学业上的压力越来越重,不少学生疲于应付高考科目那些铺天盖地的作业、测试,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选修课程。3、师资素质达不到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并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培训,对于选修课的内容非常生疏甚至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师怎么可能落实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呢?4、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而目前提供的选修内容比较单一,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比较高,过多地依赖使用的软件版本,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教师必须完全照着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余地。针对于目前选修课开设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时开设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1、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摆脱目前的应试教育现状,真正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教育。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校会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开设各门学科的选修课程(当然包括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2、我们在选择开设哪些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尽量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可盲目地攀比或者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要开设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特色。3、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必要的学习,提高教师对各选修模块要求的认识。同时,每个学期或学年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甚至精通一到两门选修课程的内容,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4、由于学生对于选修模块的内容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必修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各个模块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白各个选修模块的实际教学内容,又可以培养学生选择选修课程的兴趣。二、选修教材的怎么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编写得是否合适、到位,对于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虽然这些内容在大学里都有相应的教材,但我们显然不能直接把大学教材搬到中学教学来使用。第3页共6页从目前我校正在进行的高中选修课来看,我市组织编写的第五、六两册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题都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教材组织和编写的方式恰当,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教材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教师实际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这套选修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1、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深度不够两册选修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与必修课的阅读材料在选择上很接近,都是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考虑的。但是作为一门选修课,讲授的是相对于必修课来说比较专业的知识,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考虑是课文内容的加深,比如在CAD中讲授如何进行渲染等等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蜻蜓点水一般地介绍一下。2、教学例题不够恰当、丰富合适的教学例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不恰当的例题则容易让学生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这两册教材的都采用了与必修教材一样的例题体系,即由每一课中若干小例题构成一个大综合的例题。这样的体系结构有助于了解一个软件的整体功能,但是对于各个小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够深刻,甚至还容易造成相近知识点理解上的混淆。比如VB教材中对于各个控件功能的讲述就不够准确和全面。3、教师不容易把握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出现问题,一方面会造成无法将知识点转化为讲授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对现有教材的内容也会缺乏想象发挥空间,这样一来,教学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鉴于目前选修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教材的编排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从相对专业的角度编排教材。目前的中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在高中的课程中适当开设一些相对专业一些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高中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目标的,但是笔者认为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其学生本身就是带着学习的兴趣来的。学生之所以来选修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对该课程涉及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要求,如果编写的教材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就不能算是一本好教材。2、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考虑编写教材。高中学生和大学生毕竟在心理和能力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其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会相对弱一些,而对知识的理解也相对要求形象一些。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要注意使用相对非专业一些的语气来进行描述,适当引用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题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3、教材内容的编排不宜太死。选修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对灵活的调整,如果教材内容编写得太死,就会势必要求教师必须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就可能造成教师上课的时候缺乏创造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又如何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呢?因此,教材编写要给教师留有余地,必要的时候可以留出空白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校本教学内容。4、教材中不宜出现受软件版本太多的内容。受到学科特殊性的影响,常常会出现教材刚出来软件就已经升级的情况,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学校实际使用的版本与教材使用版本内容描述不一样的情况,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第4页共6页5、以多种媒质的方法编排教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加工、管理信息的能力,这里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等。如果以电子媒质的方式编写教材,就可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对今后的生活有何作用和影响。同时这样的教材还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自己所教所学的内容对教材加以填补,既是教科书,也是笔记本,两者相结合,真正体现信息技术的含义。三、选修课教学怎么组织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学习效率和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学过程的事实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上,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促进者的角色转换。从对教学的理解上看,教学其实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一个过程。从目前我市高中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来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还是比较先进的。但目前的先进并不代表着将来的先进,我们更应该有危机意识,从发展的角度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素质综合能力进行教学组织。以下笔者就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新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的一些看法。1、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正确摆放好自己的位置,淡化教学过程,强化导学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大量新的选修课内容,使得很多教师提出了“我有足够的能力去教学生吗?”的困惑。笔者认为过分的担心是多余的,虽然要开好选修课程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素质,但这个要求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而是让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基础后,教师主要做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导,要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或适应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随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学生学习活动中有哪些学习资源,科学配置这些学习资源,哪些是现存的可以直接加以应用的,哪些是隐蔽的是需要开发才能利用的,哪些资源相互配置起最大的促进作用,哪些资源相互配置可能产生相互制约作用,哪些资源对于哪些学生最为有利,等等,教师在指导之前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应用资源、配置资源、盘活资源,否则,就是现存的学习资源也会白白地浪费掉,甚至起阻碍作用。这个思想体现在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是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利用在必修模块中学会的内容,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锻炼各种能力。例如:在《新课程标准》“网络技术应用”这个模块的“网络技术基础”中,关于内容标准有这样的要求:“了解因特网协议IPv6的产生背景,比较IPv6与IPv4的优劣”。如果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选修课程中的此类问题不肯放手,第5页共6页怕学生对问题有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从头讲到尾,也许会出现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也辛苦,叫学生真正理解恐怕更辛苦的“两败俱伤”的情况。笔者曾在课堂上让学生试做了部分中学生网络应用能力选拔赛题目,发现学生更喜欢自己去找答案,而且对自己找到答案十分自豪,很有成就感。同时,学生对找出的答案也有相当的记忆性,可以说是几乎达到了过目不忘的地步。因此,对于这个部分的要求教师就可以尝试将这个逐步理解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例如:什么是因特网协议?什么是IPv4,IPv6?两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建议学生各种查找的方法、方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分析,去挖掘。再要求学生根据查出的资料,得到科学系统的结论,甚至对类似的问题提出自己更好的建议。2、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谓“有效”学习,是指通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