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故里,五夫古镇: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镇五夫镇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这里不仅是“白莲之乡”,还有“邹鲁渊源”之称,是理学宗师朱熹的故乡,朱子理学的形成地,朱熹在此从师就学长达40余年,留下了兴贤书院、朱子巷、紫阳楼等历史遗迹。五夫镇里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是兴贤古街,全长1000余米。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五夫自宋朝设坊以来,有6个沿兴贤古街设立的坊: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这6个坊组成了兴贤古街。行走于兴贤古街,街中牌坊林立,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时遇见倒塌的土墙、霉烂的木板。更难得的是,全长一千余米的兴贤古街,仍居住着近千人口。五夫老街牌坊林立,这座石坊门上两侧分别镌刻着“三市街”和“过化处”横额。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肇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现今在书院内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书院门楼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顶乌纱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在兴贤古街里,由于历史的沉淀,大多的古建筑多为灰白色,只有兴贤书院的门楼,被涂为红、黄、蓝等多种色彩,使这座书院建筑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精美艳丽。现在五夫保存的兴贤书院、古民居的砖雕、斗拱、门档等建筑构件上都刻有精美砖雕的龙鱼,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使之与朱熹理学相得益彰,发挥着教化育人,激励进步的作用。图为兴贤书院右侧门楼上的一对“龙鱼”雕塑。朱子巷原全长300米,现仅存138米,巷子路口立有“朱子巷”石碑,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步入其中,耳边仿佛回荡起朱熹求学的足音。朱熹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五贤井紫阳楼不在兴贤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镇外的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朱熹从15岁起在紫阳楼定居,住了近50年。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千古名句。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树枝繁叶茂,却掩不住时光的刻印。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至今引得无数人对它顶礼膜拜。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的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纷至沓来,着实叫人一往情深,注莲忘返。五夫白莲种植历史悠久,在闽北地区,乃至全省闻名遐迩。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少年在五夫读书时,就有祝夫人“煮莲教子”的传说。祝夫人煮莲教子朱熹在屏山书院读书十分刻苦,每天晨曦微露,就可以听到从紫阳楼内传来的朱熹吟嗵经书的朗朗书声。深夜又可以看到紫阳楼内的明亮灯火。他的母亲祝夫人,忍受着丧夫之痛,悉心地照顾着朱熹和他的妹妹,独自操荣家里的事务。每当祝夫人见朱熹熬夜苦读,就经常煲煮一些五夫户的白莲汤给朱熹食用,以滋补身心,提神养气。一日,夜已深沉,朱熹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这时祝夫人从厨房走出来,手中捧着一碗白莲汤,缓步走近朱熹说道:“沈郎,你且歇一会儿,先把这碗白莲吃完,再读也不迟呀。”朱熹连忙放下手中书卷,站起身来应道:“母亲你辛苦了,别总是劳费心神为我煮莲子,我若想吃,自个儿可以动手的。”说着紧忙神出双手接过莲子汤。祝夫人煮莲教子就在接莲子汤的那一刹那,朱熹看到母亲那纤瘦、枯细的手,借着灯光又看到母亲那不经意中已斑白的鬓发,心头猛然一震,恍然大悟:自从来到五夫后,家事均由母亲操劳,而自己只是知道读书,没有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忽略了孝敬母亲了。想到这里,朱熹好不愧疚,低头望着手中捧着的那碗清白的莲子,毕恭毕敬地送到母亲面前说道:“母亲!孩儿真是不孝,父亲已故,母亲为家操劳,而儿不能帮助分担,心中忐忑难安,只恳请母亲吃下这碗莲汤,保重身体啊!”祝夫人慈祥地望着朱熹笑道:“沈郎,你读书伤神,更需要补助,为娘只是小劳家务,你无须担心,快把莲子吃了吧!”说罢,又把朱熹端在面前的莲子汤推与朱熹示意他吃。祝夫人望着朱熹诚恳不安的表情,好不感慨: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终于看到已经懂事长大了的朱熹了。想想两年前,先夫临终嘱咐,来投靠依附胡、刘二氏,原本以为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不曾想,五夫胡、刘及诸位贤人深明大义、真城相待,不仅新建了房屋与他们安住,还待朱熹如同子侄,且精心为朱熹授学,使朱熹学业日精,不久可以再兴朱家儒业了。想到这里,心中感到欣慰,但为了勉励朱熹继续虚心进取,刻苦努力,她还是对朱熹意味深长地说道:“沈郎,莲虽从淤泥而出,但污斑不染,吸天地朝露而生,摘采下来又要经去皮、剥衣、取芯、烘干这四道工序后才成为这出自乡野的益品,而最重要的就是取芯,莲子要是和着芯吃是很甘苦的,但去了芯之后却变得甘甜无比了呀!”祝夫人煮莲教子祝夫人这一番话语可谓意味深长,她用莲子的成长生成的过程隐喻教诲朱熹:读书成才有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下得了苦功,最后才会有苦尽甘来的结果。聪明的朱熹深悟其意,越加发奋图强,刻苦攻读了。并决心要成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花之君子。祝夫人煮莲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