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作者:曲佳文成园园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1期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其长期的教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实际价值。“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受《论语·先进篇》的启发,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出发,探讨此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与启发,以期能够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以实际作用。关键词:必要性;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启示在目前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刀切”和盲目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材施教”历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目前这一看似简单却也深奥的理论,在现代实际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贯彻和实施,多数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因材施教”精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儒家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其中“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教育思想仍然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现代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也跟当前我国的实际国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因材施教”是由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人的智力是有高低之分的,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自然界中得到了同样的启示:“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1]由此孔子想到人的智力也是如此,总是有高低之分的。因此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2]他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应当注意受教育者不同的秉性和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获得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现代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公平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和发展,是符合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我国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注重因材施教。龙源期刊网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要求我国现代教育因材施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不断发展也必然要求我国现代教育注重实施因材施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培养相关人才,并为之奠定坚强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现代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传播和塑造文化。因此,我们无论是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还是初等教育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把这一思想真正地贯彻到实际教育工作之中。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追溯“因材施教”一词的产生,最早使用是在南宋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谈到“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命题,它是儒家重要的教学原则。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由朱熹概括提出的,但是此思想仍然是孔子首创,他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一生实践教育,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思考与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1、因材施教的涵义对于“因材施教”的涵义,使我们更能清晰地理解的是孔子的《论语·先进篇》中的一段话: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是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理由是冉求总是畏缩不前,故鼓励其向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故要约束之。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了解学生的不同,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导之。顾名思义,“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自由个性的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潮,多元价值观正在影响着现代人,尤其影响着现代的青少年,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和冲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思想就过时了,并不意味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没有一点进步意义。相反,在现代这样特殊的时期,孔子的思想恰恰又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点亮前进的明灯并有助龙源期刊网于开启新的教育之路。我们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和问题,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2、因材施教的“材”“因材施教”的含义中,因,根据、因为;施,实施、施加;教,教育、教导。但关键是如何理解“材”,也就是我们想要对教育者实施教育,应该了解他的“材”,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要真正理解“因材施教”的深层意义,就必须首先了解“材”的深层意义,《论语·先进篇》对此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笔者认为,孔子“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各自的特长和爱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孔子的这些学生中,孔子清楚的知道,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的德行好;宰我、子贡善于辞令;而冉有、季路则擅长政事;子游、子夏通晓文献知识。这说明孔子对于学生的特长与优势了如指掌。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但还是重视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又会为其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第二、学生的品质特点孔子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在孔子的学生里,闵子骞很孝顺,大家对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异议。“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他懂得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擦拭,而说错了话是不能改正的。孔子知道南容具有“慎言”的优秀品质,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了他。“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因此,孔子对学生优秀的品质是加以肯定和赞扬的,而对于学生们的不良品质则是必须要批评改正的,有助于学生们的健康发展。第三,学生不同的性格“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则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另一方面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龙源期刊网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段话同样也体现了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冉有性格里畏缩不前的因素,所以鼓励他前进;子路性格刚强,好勇过人,所以加以约束。这也说明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的掌握与引导。第四,学生的志向与理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话清晰的表明了孔子在了解学生各自的理想和和志向,说明孔子关心学生的未来,其实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思想,并随即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进一步与之沟通交流。第五,学生的不同年龄“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颜路:颜无繇,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由此可见,孔子的学生年龄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也是孔子“施教”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子在具体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品质德行、爱好和志向等,在这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有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成长,不至于走弯路。3、“因材施教”的关键——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孔子和学生之间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孔子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说明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是亲情。“颜渊死,龙源期刊网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有时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也更加重视学生的才气与品质,颜渊的死给孔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导师”这一称谓更能体现“因材施教”思想的执行者,现代中学教育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和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传播知识,教授知识”的教师,而是更多的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导师”。这也是孔子教育经验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他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自己的学生,而是在了解学生个性的条件下,运用“启发性”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