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一)生态与生态文明(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生态的涵义: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生态文明的涵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1.生态和生态文明的涵义“生态”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kel)于1886年首次提出,愿意是指“生物之家”。随着生态问题的反复出现,“生态”的含义得到拓展。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与发展关系认识的深化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是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耗资25万美元作出了一篇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地球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一理论又被称为“零增长”理论。他们将系统动力学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列出影响全球系统的五个因子(人口、经济、粮食、环境和资源)之间的重要因果关系,并探索了其反馈回路结构,最后形成“零增长”结论。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6月5日,大会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6月16日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影响全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它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集中分析了全球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的情况,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该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作出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21世纪的行动蓝图,涉及与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党的十六大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十六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孕育期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篇论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于生态文明内涵的两种看法:一是将生态文明看成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狭义)二是将生态文明看成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列,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广义)人类文明历程生态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改造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崇拜自然十八大报告:“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人类自然平等主体意识价值观行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增强人们的生态观念,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生态问题的根源是不是资本逻辑,是不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1)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2)建设生态文明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3)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2.建设生态文明的缘由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7(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1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5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2推进绿色化的理论3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1.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2.关于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3.关于推进绿色化的理论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化”还是一种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5.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既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考虑子孙后代发展需要。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7.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是健全法律法规我国污染防治方面,坚持预防法规有几十部,而对生态保护的法律则屈指可数,特别是在生态保护上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这实际上是工业革命以来“先污染、后治理”发展道路的一种延续。因此,必须加紧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使保护从预防开始,降低保护成本,取得保护成效。二是完善标准体系2013年起,国家将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三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国地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四是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五是树立底线思维六是完善经济政策七是推行市场化机制八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二是推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三是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态补偿条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一是明确生态补偿制度的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和个人;二是确定合适的补偿标准,尽量做到公平;三是探索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四是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五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做到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管理。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级政府对所辖区环境质量承担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建立环境问题的问责制,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成为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九是考核机制十是责任追究制度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目标意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一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基本目标: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生态和环境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构建这一格局,是在优化提升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基础上,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形成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的特点和基础,并结合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变化提出来的,对于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至关重要。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一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这一战略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对于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必要的“净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在陆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一是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实现海洋资源的节约、集约和可持续利用。二是发挥科学技术的带动作用,针对国家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和海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明确产业需求,部署重大项目和重要研究方向,着力加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制度,推动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引导海洋资源利用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海洋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合理、永续发展的道路。四是提高全民珍惜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