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六课王英民2005年5月11日3、地震构造分析•3.1概述•3.2复杂构造形态地震响应的形成机制•3.3断层解释•3.4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3.5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3.1概述•3.1.1地震构造分析的主要任务•3.1.2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3.1.1地震构造分析的主要任务•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空间形态: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时间序列: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成因机制:构造的成因机制•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空间形态: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时间序列: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成因机制:构造的成因机制3.1.2地震构造形态研究的核心内容•(1)构造解释•(2)构造确认•(3)构造描述(1)构造解释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断裂和褶皱等各种构造现象(2)构造确认•Groshong(1995)将判断构造解释是否“正确”的过程称为“构造确认”(structuralvalidation)•通过研究认为是“正确”的构造解释模型称为“确认构造”(avalidstructure)•一个“确认构造”应该在物理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等)和地质学的解释上都是合理的,必须很好地满足4条准则:即在几何学上必须是①精确的、②可接受的、③可复原的和④平衡的构造。(3)构造描述•构造剖面图•构造平面图•地层厚度图•原始地层厚度图•剥蚀厚度图•古构造演化剖面图•古构造演化宝塔图3.2复杂构造形态的地震响应•3.2.1时间剖面与深度剖面的区别•3.2.2褶皱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3.2.3断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3.2.1地震时间剖面与地质深度剖面的区别•(1)偏移效应•(2)速度效应•(3)偏移剖面(1)偏移效应•倾斜界面反射波。•绕射波(长、短、点(¼λ)•回转波•侧面反射波P226冀中坳陷荆丘潜P227(2)速度效应•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上提、下拉假象•速度纵向变化引起的视产状变化假象(3)偏移剖面•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闭合问题•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时间偏移与深度偏移•三维叠前深度偏移3.2.2褶皱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1)凸界面反射:散射效应,地震记录上界面宽度大于实际宽度。•(2)凹界面反射:按照界面半径R与界面深度H的关系,有三种情况:–1)RH:反射界面与实际界面形态相似,但反射界面的宽度小于实际界面的宽度。–2)R=H:反射波成为一个点,此即聚焦效应。–3)RH:反射波形态是凸界面,与实际情况正相反,即形成回转波。回转波是在凹界面曲率半径小于该界面埋深时,因偏移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假象,这可根据区域地层产状来识别,即当区域地层产状为一向斜时,则这种背斜状的不协调反射为回转波。3.2.3断层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响应•(1)水平地层•(2)倾斜地层•(3)断层的伴生牵引构造(1)水平地层(2)倾斜地层(3)断层的伴生牵引构造3.3断层解释•3.3.1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3.3.2断层平面组合3.3.1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5)断面波、绕射波歧北凹陷南坡沙河街组一段下部浊积砂体/78/793.3.2断层平面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