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养殖水域生态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是研究养殖水域中水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3.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限制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4.耐受性定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受限度的法则5.浮游昼夜垂直移动:无论是海洋或淡水水体中,都可以见到浮游生物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在水层上下往返游动的情况6.范霍夫定律:体温决定有机体的代谢强度,一般温度每升高10℃,化学过程的速率加快2-3倍。即Q10=2-37.积温:生物特别是植物生长发育时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总量,才能完成其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活周期8.周期性变性(季节变异):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9.贝格曼定律:低温可以延缓恒温动物的生长,由于性成熟的延缓,动物可以活得更久些,故同类的恒温动物,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要比温热地区的个体,个体大有利于保存体温,个体小便于散热10.随渗生物(变渗生物):体液的化学成分和渗透压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海水的盐度高而稳定,并且各种离子的比例稳定且和生物体液相近,不需要复杂的调节机制和额外的能量消耗即可保持正常的体液浓度11.呼吸系数(呼吸熵、RQ):有机体呼吸时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和所消耗的氧气量之比1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体的量13.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最适的种群密度,并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也就是说种群密度也是物种的适应特征之一14.r-选择:这类生物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所能负载的最高负荷量–K值。一般保持在S型生长曲线的上升段。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15.K-选择:它们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但一般扩散能力也较低16.生殖对策(繁殖策略):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保证种群延续的策略,是生态对策的一部分17.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18.竞争:指两个或多个种群当所需的环境资源或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到限制时所发生的相互关系19.物种多样性:指群落是哪些动植物组成的、组成群落的物种名录及各物种种群大小或数量,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衡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20.红树林生态系统:以红树林为主的生物群落与生境组成的统一体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21.鱼产力(鱼产潜力):指在水域中不投饵、不施肥的条件下,完全依赖水域中天然饵料生物、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可以转化为鱼产品的能力22.渔获量:单位时间内从水域中捕获鱼类的总重量,又称鱼类捕捞量23.水华(水花、藻花):是指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异常增殖,使水体呈现明显藻色,并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的现象24.赤潮:是海洋或近岸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海水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5.生物入侵(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现过的物种,从而可能造成入侵地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二、名词解释或填空1.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2.饱和光强(饱和照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不再增大甚至减弱而至于停止时的光照强度,称为饱和光强3.最适光强(最适照度):饱和光强的起点就是最适光强4.光补偿点: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于光合作用时的光照强度叫该种植物的光补偿点5.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较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为动物的窒息点6.群落演替:这种在一个区域内,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7.高斯原理: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8.共生现象:两个物种在一起生活,之间关系密切程度不同,有的是对双方无害,更多的情况是对双方或其中一方有利,这种两个不同生物钟之间的关系总称为共生现象9.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的统一体10.生态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改变。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地渐次取代,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11.河口生态系统:河口是指地球上陆海两类生态系统之间的交错区。河口区即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沿岸海湾,海水和淡水的自由连接,至少一年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如此12.水体生物生产力:是指水体生产生物产品的一种能力,它既是生态系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的综合表征,又是生物种群通过同化作用生产和积累有机质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水体的特性,而且与种群的特性密切联系13.现存量或生物量:指水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14.初级产量: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所合成的有机质的量15.次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16.初级生产力:指一定时间内单位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的量,代表着太阳能在水生态系统中被固定的速率17.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中氮、磷等生源物质不断增加,水域生物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18.生物修复:是利用特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的吸收、转化或降解作用,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19.生物多样性:一般指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二、填空题1.生物因子:指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即指同种或异种的其他生物2.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3.阈:是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如氧阈、发育温度阈等。4.率:就是以变化量除以时间,即表示某种改变随时间的变化速度,如出生率、死亡率等5.适应性:适应是指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当外界条件变化时生物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6.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者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7.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性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生态因子最高、最低之间的范围8.光照强度通常用照度单位:lx(勒克斯),有时用能量单位:J(cm².min)9.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并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能,仅可见光(波长为380-760nm)的大部分光能被植物的色素所吸收和利用。通常把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它占太阳总辐射的40%—50%。而绿色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辐射10.根据生物的温度变幅,可将生物分成广温生物和狭温生物11.温度往往是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尤其是极限温度的限制。一般来说,从南到北的分布范围受冬季最低温度的限制,如珠江水系的鲮、罗非鱼等喜栖于水温24-35℃,能耐受最低温度为7-12℃13.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或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14.我国水文部门通常按阿列金分类法将水体分为淡水(矿化度<1g╱L),咸水(1—35g/L)和盐水(>35g/L)15.水生生物对溶解盐类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淡水水体生物的种数有随盐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在缺盐水体中生物总数极为贫乏16.温度影响生物的盐类代谢,因而温度的变化也可改变水生生物的耐盐性17.高渗调节:调渗生物不仅维持内液各个离子的特殊比例,还保持与外界环境不同的渗透压18.低渗调节:海水鱼类在海水中属于低渗调节,通常是喝水排盐。淡水动物一般不能在高于体液浓度的海水或半咸水中正常生活19.离子的拮抗作用:钙离子能中和钠、钾离子的毒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的拮抗作用20.离子的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于同浓度两溶液毒性之和21.水中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和二氧化碳,有时还有硫化氢、沼气、氨、氢以及其他稀有气体。氧和二氧化碳对于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是最重要的。这两种气体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基本物质,特别是氧气,它在水中的状况直接决定绝大多数水生生物能否生存22.生物体的呼吸强度,也称代谢强度,一般以耗氧率表示。有机体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称为耗氧率23.如生活于急流中的动物其临界氧量可高达7~8mg/L,我国池养鱼类多在1~2mg/L之间,正常时为2~5mg/L24.水生生物由于氧气不足或完全缺氧而大量死亡的现象称为窒死25.我国养鱼池在生长期发生的泛塘(夏季窒死)和东北地区鱼类在越冬期的大量死亡(冬季窒死),通常都属于窒死现象26.水中二氧化碳多数是在水生生物呼吸,有机质氧化分解以及二氧化碳平衡系统中输入的,大气溶解仅起很小的作用27.氨是含氮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也能产生氨。铵离子是水生植物营养的主要氮源,对水生生物来说一般是无毒的,但是氨,特别是非离子态氨对鱼虾和其他水生动物具有强烈毒性28.硫化氢为湖底或湖底含硫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的产物,在一般的淡水湖和池塘中,以夏季停滞期为多29.硫化氢的存在为缺氧或完全无氧的标志。硫化氢对大多数生物具有毒害作用,且毒性颇强。30.沼气和甲烷为湖底植物残体的纤维素分解的生成物之一,在天然水体中一般以夏季为多。深水湖泊在停滞期底部常有沼气聚集31.一般淡水水体由于二氧化碳平衡体系的缓冲作用,Ph多在6—9之间变化,有时由于浮游植物的强烈光合作用,ph在午后一段时间可达9—10以上32.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33.水体基底主要是底质,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硬质土壤和软质土壤,此外还可根据丛生的大型植物分一类-草质土壤34.水体中的无生命有机质包括腐质、胶态有机质和溶解有机质三类,淡水中溶解有机质的量通常是浮游植物量的5—10倍,海水中这一比值高可达200—300倍35.种群就是栖居于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是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37.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地理隔离、独立进化、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38.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叫做基因库。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频率39.遗传漂变是种群中不能解释为自然选择的基因频率的变化41.一般用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包括: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42.内禀增长力: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一般以rm表示。即rm是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3.种群中的种内关系:个体间联络、直接斗争、竞争、互助、领域制、集群、社会等级44.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营养关系上,具体体现在竞争与中立;捕食与寄生;共生互利与原始合作;偏利和偏害等4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或作用。也是指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46.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具体途径47.生物种群中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所形成的食物链网络称为食物网48.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有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9.所有消费生物的同化过程均属次级生产过程。动物和异养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均是同化过程的表现形式三、简答题一、关于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适应意义的一些假说(1)白天下降到暗黑的深层可以躲避敌害的捕食;对于那些对紫外线敏感的种类还可避免过强光线的伤害(2)夜间到表层取食可以提高食物的质量,因为植物白天在光合作用中合成糖类,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在夜间进行(3)白天下降到深层,在低温下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率和节约能量的消耗二、目前应用于水体降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微生物净化氮:利用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过滤法进行污水的生物处理(2)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