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明治天皇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明治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光绪帝19世纪70年代,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先后接待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中国人,一群是日本人。前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后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而且更为糟糕的是,即使把这些东西“买了回去,也就算了”。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来自西方的预言思考:俾斯麦的预言准确吗?试用史实说明。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事实,竟然就是惊人地按照俾斯麦预测的轨迹演变发展着……。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就是这个预测的证明。从此中国进入任日本一个弹丸小国随意欺凌的尴尬境地,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反思历史不幸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探究根源:19世纪60-90年代,中日两国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改革,但其结局却截然相反,日本通过改革逐步强大,中国多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没有改变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第16课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综合探究课清末新政,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1901—1905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百度百科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8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百度百科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光维新,是清廷洋务派官员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约35年。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制度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维基百科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百度百科结合第16课内容、印发资料及所学知识撰写历史小论文,在课堂上交流使用可供选择的课题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化改革的共同之处角度2: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分析角度4: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5: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分析角度6:中日近代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预习成果展示1.背景:2.目的:3.指导思想:4.领导力量:5.具体内容: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角度1: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富国强兵、救亡图存内——封建统治危机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学习西方都来自统治阶级。中国:洋务派、光绪皇帝日本:下级武士、明治政府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1875年,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和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节录):李鸿章:对于近来贵国所举,很为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一事感到不解。森有礼:我国旧有的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无事安逸之人,但对于多事勤劳之人则不完全合适,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少。李鸿章:衣服旧制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森有礼:如果我国的祖先至今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与我们同样的事情。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李鸿章: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不得不采之外国。课堂探究:材料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学习内容和领导者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固守原来的传统。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主张适时而变。立场: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别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一)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比较1871—1873年,日本岩仓使节团由横滨出发赴欧考察,肩负着求知识于世界,全方位向西方学习,并试图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大使命。蒲安臣清政府1868—1870年向海外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可是这个使团却是由一个外国人——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的,故称作蒲安臣使团。中国蒲安臣使团的任务只是了解外情,笼络各国,劝阻修约。随同出访的还有两名中国官员:海关道志刚和礼部郎中孙家谷政府及官员的作用倒幕运动的核心人物岩仓具视号称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伊藤博文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领导阶级及目的主导力量指导思想内容涉及面群众基础改革特点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地主阶级维护封建专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发展资义只是洋务派,顽固势力阻碍天皇政府全面系统政治、经济、教育思想、社会习俗、仅是军事和经济、人才培养直接关系人民大众利益,广泛统治集团上层无(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内容之比较(角度2)政府官员个别行为各为私利;未进行根本性变革政权整体行为;国家起主导作用;结合国情进行根本性改造角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成败之因?中体西用文明开化(和魂洋才)战斗中的致远舰与邓世昌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中国学西方的最大局限性?材料一:明治维新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材料三:德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连续三次上书痛陈时局危急,请求变法,1898年夏,光绪帝颁布变法……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材料二:1871年,近100人政府使节团前往欧美各国。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全面向西方学习;有选择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未涉及政治制度改革。(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4)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国际环境资本主义水平领导力量群众基础改革进程封建统治力量思想文化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资义缓慢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广泛的群众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权力转移,措施得力没有实权,措施贯彻不力封建势力相对较弱,幕府众叛亲离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事物(二)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内容之比较(角度4)•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离开中国实际,盲目照搬别国变革模式和别国经验,是行不通的。只有以革命方式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三、中日近代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角度六)•“善学者,学根本,是为胜;不善学者,学皮毛,必败无疑也。”•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一次是古代有选择地吸收我国古代文化、技术和政治制度,却没有完全“汉化”;一次是近代向西方学习,从中吸收和引进了近代文化思想与科技,但并没有完全“西化”;一次是二战后全面引进和吸收以美国文化思想和科技、制度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和科技,但仍然未“美化”。以史为鉴立足国情,善于学习;取得民心,顺应潮流;别太心急,切合实际;要少树敌,以人为本;讲究策略,注重落实;对外开放;措施得当,配套全面;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解决国家政权问题、根本改造旧的社会制度是中日近代化的基本前提•在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只有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积极主动走向世界,才最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无所不有,甚至资方的富裕也以来于中国。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中国使团竟请一位外国人来率领,两名中国代表也只是级别不高的官员,出发前也没做认真准备。•而日本使团则集中了明治政府的权贵和要员,特命全权大使是明治政府首脑之一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明治政府实权人物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高官。此外还有一批藩主、随员和留学生等精英人物。岩仓使节团不仅规格高、规模大,而且在出发前做了充分准备,拟订了考察大纲并有分工,如岩仓重点考察各国帝室制度,木户考察各国宪政,大久保则考察各国工商业状况等。使团在欧美各国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写出一批调查报告。•因此两个使团的效果影响也大不一样,蒲安臣使团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没有产生重大影响,而岩仓使节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认真考察调研,认清世界潮流,明确日本改革发展的方向,回国后大力提倡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明治维新各项改革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一)政治方面日本:1、1868年3月,新成立的天皇政府发表了《五条御誓文》,阐明了新政府的基本方针,表明了“天皇亲政”和“广兴议会,万机决于公论”的大政方针。2、1868年4月又公布了《政体书》,整顿和充实了政府组织,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3、1885年起,政府又实行了内阁制,第二年开始设国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君主立宪的国家制度,完成了政治制度领域的改革4、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在1889年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元老们借助于天皇的权威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军部独裁。中国维新派提出了开言路、兴民权、裁撤臃肿机构,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两国在同样走过了围绕皇帝、发布政令之后,由“同途”走上了“殊归”。•明治政府在经济方面首先改革了土地制度。1870年明治政府提出了田租改革方案,接解除了幕府规定的土地永世不得买卖的禁令,推行了新的有利于政府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地租制度。在工商业方面,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直接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措施,成立了国家银行,创办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使日本的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洋务派首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而不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之后创办的民用工业其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求富”,而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因此,得不到广大人民的赞同。洋务派的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工商业,也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创办的企业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实际经营权都在官府手里,且生产不计成本利益,导致官员腐败贪污成风,最终洋务派的改革消沉下去。近代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建立新式的军队,掌握了武装才是巩固政权的最有力手段。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交锋,两国军备不相上下,但是由于中国军制建设不如日本完善,致使官兵素质、指挥系统、舰队作战能力逊于日本,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不得不对中日两国军事制度及其形成作分析比较。•明治政府成立之后,在军制上作了重大调整。军政制度方面,将海域划分为若干海军区,并颁布条例规定了镇守府指责,完善了海军组织体制;舰队编制方面根据作战能力和任务来划分,以最大限度发挥海军作战能力。中国洋务运动中虽然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力量,但力量过于分散,各省督抚的抗命使海军衙门形同虚设。以古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