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与人类疾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蜱与人类疾病一、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染病。1994年美国首次报道,近年来我国的安徽、河南、江苏和我省也相继发现此类病例。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国外报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硬蜱属的某些种(如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我国曾在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等地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我国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目前,已报道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国家有美国、斯洛文尼亚、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但仅在美国和斯洛文尼亚分离到病原体。根据国外研究,该病与莱姆病的地区分布相似,我国莱姆病流行区亦应关注此病。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无形体病的传播途径:1、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2、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但没有证实人-人的传播。二、无形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主要有鼠、鹿、牛、羊等野生和家养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主要侵染人体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三、无形体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据文献报道,本病病死率在2~8%之间。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如出现继发感染,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易导致死亡。能特效杀死无形体的抗生素1.四环素类抗生素(1)强力霉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1日2次,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2)四环素.口服:成人常用量为0.25-0.5g/次,每6小时1次;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为一日25-50mg/kg,分4次服用.静脉滴注:成人一日1-1.5g,分2-3次给药;8岁以上儿童为一日10-20mg/kg,分2次给药,每日剂量不超过1g.住院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四环素毒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早期使用强力霉素或四环素等药物,一般可在24-48小时内退热.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尚缺乏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对疑似病例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用药3-4天仍不见效者,可考虑排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450-600mg,儿童10mg/kg,每日一次口服.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无形体病的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对症支持治疗1.对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2.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3.对合并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早期使用肝素.4.对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对少尿患者,应碱化尿液,注意监测血压和血容量变化.对足量补液后仍少尿者,可用利尿剂.如出现急性肾衰时,可进行相应处理.6.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7.应慎用激素.国外有文献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强疾病的传染性,故应慎用.对中毒症状明显的重症患者,在使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四、病人的隔离及防护对于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在治疗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五、蜱传脑炎(森林脑炎)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Encephalitisvirus,TBEV)主要可导致森林脑炎(Tick-borneencephalitis,TBE),可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瘫痪,病死率为20-30%;主要分布在欧洲欧亚大陆北部,2006年首次报道在挪威的病人体内检测到TBEV-RNA;TBE具有严格的地区性,除森林地区外无本病的流行,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主要在4~8月流行,死亡率1~2%;蜱(I.Persulcatusticks)是其最重要的传染源,候鸟迁徙也可能导致传播,另外森林中的众多小型野生动物均是蜱的寄生宿主,亦是TBEV的主要传染源,鸟类、家禽和家畜也有可能是其贮存宿主。分有3个亚型(欧洲亚型、西伯利亚亚型和远东亚型),不同的亚型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欧洲亚型病毒即中欧脑炎病毒,主要传播媒介是蓖籽硬蜱,引起的中欧脑炎,病死率0.52%~2%。TBEV主要结构蛋白为包膜E蛋白,TBEV的疫苗株的全基因组由1087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414个氨基酸;C蛋白末端的羧基,有显著的功能活性,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TBEV嵌合型类病毒粒子(virus-likeparticles,VLPs)可以做为进行病毒基因和细胞因子研究的工具,可以代替全嵌合型病毒进行试验研究,更具病毒生物安全性。WolfgangFischl等通过对TBEV实验研究出改变黄病毒蛋白酶特性的方法,并可通过这种方法来获取所需的有活性的病毒变种以及改变病毒的嗜组织性和毒性;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可使症状大为减轻;主要应用的疫苗有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尚在研制阶段。六、科萨努尔森林病科萨努尔森林病病毒(KyasanurForestDiseasevirus,KFDV)主要可导致科萨努尔森林病(Kyasanurforestdisease,KFD),蜱为主要传播媒介,可引起发热、出血、肌痛和脑炎,死亡率为3%-5%,主要分布在印度西部地区,我国研究人员从1989年采集的一无名发热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到Nanjianyinvirus后经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为KFDV的变异株,提示在我国云南横断山脉地区曾有KFD的发生。七、关于蜱蜱(pí)也叫壁虱,俗称草扒子、草别子、牛虱、草蜱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虫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至2006年,世界已知蜱类有3科18属997种,中国有2科10属119种。蜱分布很广!多栖息在原野草丛中,在蜱滋生地活动时应扎紧袖口裤腿!旅行回来后要检查衣服、帽、缝褶和口袋有无蜱附着,入睡前!检查体表有无叮咬,一旦被其叮咬!切记不可硬拔!应轻轻摇动或用烟头烤烫虫体使之松脱!伤口可用络合碘或者酒精消毒。八、蜱的活动(行动)方式:爬行,不大跳跃。九、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十、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十一、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十二、Q热(Qfever)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companulata)自然感染。诊断方法:血清学抗体检测。十三、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十四、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十五、科罗拉多蜱传热科罗拉多蜱传热(Coloradotickfever)也叫山林热和山林蟀热,是在美国和加拿大洛矶山脉地区最早发现的常见的一种蝉传病毒性疾病,临床上类似一般感冒样症状,以双峰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是自限性的,少数病人有脑炎症状,但也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又是蟀传播的,故名科罗拉多蟀传热。我国1981年首先从北京三带嚎库蚊分离出Colti(M14株)病毒,此后先后从云南、海南、甘肃、吉林、新疆、山西、河南等多个省市分离到此病毒。科罗拉多病毒是呼肠孤病毒科中Coltivirus属的代表种。德国分离的Eyach株和美国分离的S6-14-03株氨基酸有55%-80%同源性。法国学者分离到两个病毒株Ar577和Ar578,根据序列的均一程度,Colti属的美洲、欧洲和亚洲病毒株又可进一步分为A型和B型。印尼从蚊分离的11株病毒有两种不同的电泳带型,从我国各地的分离病毒株带型不同,抗原性也不同。全球已发现有此病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达省)、法国、德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中国。十六、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7ongjiangii)黑龙江立克次体是1982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在黑龙江绥芬河和罗北地区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从媒介森林革蜱中分离到的。经各种生物表型性状鉴定,证实该立克次体可能为斑点热群新的血清型和种。因为自1962年我国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证实以来至80年代,我国只发现存在有西伯利亚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一个种。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