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3.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6.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7.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8.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9.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0.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11.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2.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交更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之上理念;△但自西汉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同儒家提倡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因为《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比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越来越完整的体现出来。3.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思想方面参见上题(1)周洛邑城:城址不十分规则的方形,中心分布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偏南(2)曹魏邺城:已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殿为中心的规划思想,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各级分明,对唐长安及以后有重要影响。(3)吴国金陵:建度地周围20里,共九门,因其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的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城市平面是不规则的,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的规划;坊市地区则比较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迹象。(4)隋唐长安:唐长安多用中轴线对称格局,唐长安多用规整的方格路网,通城门的道路是主干道,唐长安的局位区多用里坊制。(5)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的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外城、皇城和宫城。都城东西两侧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保有了元大都的城市特征,明北京城北部收缩5里,南部扩展1里,市中轴线更为突出。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1)汉长安的修建事先并没有完整的规划,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唐长安是由宇文凯规划的,没有变。(2)汉长安由于是逐步形成的,所以没有功能分区,宫殿与平民居住群相混杂。而唐长安则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皇城居中偏北,被外城三面包围,使“官民不相参”。(3)唐长安、汉长安的一半居住区是较为相似的,汉代称闾里,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是里的内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唐代实施坊里制。(4)汉长安为了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而唐长安为了体现王朝气象,规划的方方正正,十字路网,很规整。(5)汉长安由于地势较高所以吃水、用水较困难。隋唐长安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宫城皇城选在了地势较低之处,城市规划也考虑了水系和绿化。其水系较成系统,除供饮用外,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也很大,水的良好条件,使唐长安的园林绿化水平远比汉长安高。5.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1)《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古代大多数都城都是按此思想修建的,最典型的有曹魏邺城、元大都等。(2)管子认为城地选址应是“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其具体内容详见第6题)收管子影响的城市较明显的是南京城,南京地形较复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四面环山,只有中部地形较平坦,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的都城。城内有规则方整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6.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参见原理P14)(1)a.《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b.《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多方面的级别差异;c.还有对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d.《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2)管子的规划思想a.《管子度地篇》中记载关于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b.管子提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冲四项上完全打破了《周礼?考工记》单一模式的束缚;c.管子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d.对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e.《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同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3)《孙子兵法》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的阖宫城充分考虑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4)《商居书》它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商居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上陵丘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7.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1)从周代关于建筑的文献及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周代已经将对称的布局应用到一些大型建筑群中。2)春秋战国一些城址中,大型建筑土台也按一定的轴线布置。3)汉长安总体布局虽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是很严整的。4)曹魏邺城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形式。5)隋唐长安城在总体中将中轴线对称的手法进行完善。城门的数量及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又以轴线来正对全城的主要建筑-----宫殿。6)宋东京(开封)也对宫城的正门开辟了宽广的御用道路。7)到元大都,总体布局艺术又达到一个高峰。除了南北向的中轴线以外还出现了东西向的横轴线,并在两线的交汇处修建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加强了总体布局的次序感。8)明清北京城在总体布局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8.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①中国古代的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贯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是一种严格管理的居住形式。②在隋唐时期这种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其特征是严格管理。如令城坊里随晨幕的街鼓而顶时起闭,除三品以上官员府第处一律不许在坊墙开门等等。二是面积很大。③唐代严格的坊里制到末期已逐渐废弛。而宋代的居住区与唐的完全不同,是由街巷联系的一群院落,虽然此时仍有坊里,但是居住地段的名称,在入口处设牌坊,上书坊名,这与宋平江府图上的描绘相似。居住区由巷分割成长条地段,这个条形地段上由若干院落并联而成,巷的入口处往往有牌长楼,门楼,还有一些生活服务的小店铺,有时为安全目的也设门。④在水网地区的城镇,局长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居住区沿河道成带形发展,住宅前街后河或前河后街。河与路之间为带形居住地段。河道成为生活空间的延伸。河道也是交通信道。河道上多桥,桥头往往就是居住区的生活供应和社交活动的中心。9.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平江城规划:a.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方往南北偏东数度.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共开5个城门。成外有宽阔护城河。b.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城内有“三横四直”的河道c.府治所在为子城,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内分六区。d.城市中有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坊各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e.城市中分散没有市和行。f.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2)平江图的定义: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就把建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3)平江城的意义:从平江城可以约略看出南方一般地区性城市的特点。南方城市一般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划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10.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城的出现是在人类定居以后,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最早人类在定居点周围靠挖一条沟或者修筑栅栏来作为居民点的防御,这也成为了城墙构筑的物质雏形。之后由于古代版筑技术的应用,使一般建筑从半地下发展到地面建筑,而且也广泛应用到了筑城。尤其是夯土技术随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夯层也逐渐加厚。宋代以前的城墙包砖很少,而在宋代前后,火药的发明及战争应用使得宋代的重要的城或城墙上重点的防御地段(如城门)开始包砖及砖砌。城门也大多以砖拱券城门出现,逐渐改变了之前朝代采用的木架简支结构。城墙整体结构为了更好防御开始变的复杂,出现了二重城、瓮城、翼城等多种形式。明代以后城墙包砖更为普遍。主要形式有:三合土双面包砖石、夯土单面包石、夯土双面包石等。11.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手工业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多具有某种手工业的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一般也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运输:纺织中心――松江,陶瓷业中心――景德镇、宜兴、博山,制盐业中心――自贡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这类城镇多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古代商品运输大量依靠水运,因此这类城镇多在通航的天然河道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大运河沿线扬州、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