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的原因。本节内容图文并茂呈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几乎年年必考,考查形式多以将试题置于实验探究的背景条件下读图分析,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2、教学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③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识图、分析、推理、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补充、创新的过程,形成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2)难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学习能力: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差异大、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接下来说一下我选择的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节内容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和一系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2)学法课前,预习课本,自学教材,完成学案,对向光性形成感性认识。课上,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实验过程,以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图文变换理解应用知识。课后,指导学生完成“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长素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2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来学校学习,有求知的需要,考大学的需要,大家看这棵植物有什么需要?学生看书组织问题的答案。学生阅读思考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单侧光。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出向光性的概念。过渡:植物普遍存在向光性现象,为什么会具有向光性呢?在1860年时,达尔文也和同学们一样,发现了相同的问题,许多科学家通过对植物生长向光性的研究发现了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生长素,它是第一种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下面我们就重温科学家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所做的一些实验。2.引导识图,实验分析(1)首先展示胚芽鞘结构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实验材料胚芽鞘结构;(2)学生观察四组实验结果照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描述各步操作的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通过比较1、2组,1、3组,1、3、4组,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推论。第1、2组起对照作用,证明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断: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刺激。第1、3组说明了尖端可能产生的刺激与光照无关。第3、4组与第1组对照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该实验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在讲解达尔文实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讲解达尔文率先进行人们熟视无睹的向光性研究时,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现象多一份注意,多一份思考;在讲解达尔文71岁的高龄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教育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描述各步操作的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3.大胆质疑,深入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关于科学家对向光性的继续探究达尔文并未设计实验来证明他的推论,那么真的有这种物质存在吗?引入詹森实验。(1)PPT呈现1910年詹森实验示意图,解释琼脂片可以透水和一些化学物质。问题:①写出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并上讲台讲解自己的实验设计及相关的结果和结论,展示学生具体实验设计,师生点评。学生实验设计过程:设置两个实验组:A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B组:在胚芽鞘顶端插入琼脂片,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结果:A组直立生长,B组向光生长。结论: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②詹森的实验应如何进行改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找出不足之处:该实验不能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由尖端产生,而不是由琼脂片产生。3改进方案:增加设置C组:将胚芽鞘顶端切掉,将琼脂片放在切口上,用单侧光照射,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达尔文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胚芽鞘为什么弯曲。(2)课件展示:拜尔的实验示意图思考问题,学生回答:①描述实验处理和实验现象黑暗环境、尖端放在一侧,②拜尔为什么要选择黑暗的环境?排除光的影响,控制变量③没有了光的刺激,为什么胚芽鞘还会发生弯曲?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生长。解释:通过前几组实验的比较说明单侧光的刺激影响与这种黑暗下的分布不均匀的效果相同,间接说明单侧光的刺激造成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如果想要证明这种“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将这种化学物质加在胚芽鞘的下方,然后观察现象。但是詹森和拜尔的实验都还是离不开胚芽鞘的尖端,那么结合之前的几个实验,你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3)温特的实验思考问题:如何利用琼脂证实尖端会产生某种物质,而且还能往下运输,从而促进尖端以下生长。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过程。教师提问:如何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幼苗的影响呢?强调实验对照原则。教师介绍介质转移法。材料:琼脂,化学物质会扩散到琼脂中①学生观看并描述温特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②引导学生注意对照组的设置,完成实验过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利用琼脂将该物质转移到琼脂上,再用空白琼脂作对比,从而排除琼脂材料本身对实验的干扰,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从而弥补了詹森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执着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进步发展的灵魂。层层深入,直指核心为什么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光抑制了向光侧生长素的合成②光促进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③光促进生长素4从向光侧转移到背光侧利用琼脂块介质转移法)以作业中一道实验探究题的图像来展示实验设计。思考解答,推测结果。设计意图: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不只用于遗传。总结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总结植物向光性原因:向光生长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只要求掌握生长素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生长素从向光侧横向运输至背光侧,在向下运输至尖端以下,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速度比向光侧快。学生根据描述画出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示意图。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图示表示,既加深理解,又便于记忆。生长素作用的本质生长素能促进生长,那么是促进细胞分裂还是促进细胞体积增大呢?学生仔细观察图,从中可以发现生长素的作用本质:促进细胞伸长。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图示表示,既加深理解,又便于记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PPT展示图片讲解,学生填表合成部位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的幼嫩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运输特点极性运输横向运输含量很少5作用特点显著成分有机物设计意图:以幻灯片展示图片、识图、填图牵引阅读兴趣、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解应用知识。5.课堂小结,练习巩固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回答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各实验的实验结果。植物激素的含义:植物体内产生、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等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拓展: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有什么不同?(动物有专门产生激素的腺体)以填空的形式,教师设计给出了以下的问题:1、在胚芽鞘实验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感受光影响的部位是,光不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2、向光弯曲部位在。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作用。4、探究实验的两大原则、。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