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语文是什么作者:贾君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近年来各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解说的基础上,从语文的重新定义、“语文”中的“人性”以及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反思等方面,对“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关键词:语文;定义;教学反思一、语文的重新定义目前,对于语文的最权威定义要数叶圣陶先生在1962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对于语文的定义与我们通常说的语文学科的定义是否一致,我们做如下论证。(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准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的定义,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固然是认识交流、表达情感的工具,但是它作为一门学科,也带有人类的情感和文化,并非单单的工具。那么什么是“人文性”呢?《辞海》中写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主要指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上。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也要体现人文性,传递人文。对于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定义,我们能感受到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其人文性的一面却无法凸显出来。所以对语文重新进行定义有其重要意义:其一,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其二,有利于培养正确的文化修养。二、“语文”中的“人性”龙源期刊网正如上文论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接受语文教育的人来说,学习语文不仅仅在于语文的实用性,更在于她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上。“语文”的人文性既有字源上的,也有其内涵上的。(一)“语文”的字源学解读陈杰的《字源学解读:关于语文”的定义》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解读语文,他认为这样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揭示语文的本质,而且可以看清语文和人、人性的血肉联系。“语”是人类口中发出的“有意识的声音”;“文”是一种有生命的图符。“语”和文”本身就是人性”对语文作字源学的解读,其意义正在于人”。这不仅仅是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是出于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的希冀。我们说“语”是有意识的声音,“有意识”是文化,“声音”是工具,“有意识”赖“声音”得以交流和传播,“声音”赖“有意识”而获得超越自然的“人化”价值。我们又说“文”是有生命的图符,“有生命”是“文化”,“图符”是工具,“有生命”靠“图符”得以留存和延展,“图符”靠“有生命”而获得超越自然的“人化”价值。二者的统一天造地设、圆融统整。(二)“语文”的精神层面很多学者及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其数十年的研究抑或教育工作中发现了语文对于人精神层面的塑造作用。如陈日亮老师在其《救忘录》中说:“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日亮老师认为语文老师要教学生识文断字,让语言艺术的运用日臻纯熟,同时要利用语文对学生进行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其实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以其不同的姿态熏陶影响着学生。德育并不是专属于“班主任”、“辅导员”,不是学科教学以外的附加任务,滋养学生的过程往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尽管朱自清先生曾明确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这也便体现了“语文”内涵上的“人性”,语文中融合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人文精华,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人文精华也在不断感化着学生。三、语文教育的反思新世纪以来,对于语文学科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多语文老师在改革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在问他们“语文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也有一些老师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不断地强调教学成绩,忘记了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以德化人。上述两个现象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警惕,刻意避免的。现在我来做详细说明。(一)对“语文是什么”认识的缺失王孝玲在《关于语文定义的再思考》一文中讲述道:一次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中,教授级高级教师张悦群老师问大家:“我们语文的定义是什么?”问了三遍,在场的几百位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一人回答。他又反问:“不知道语文的定义,还教什么语文?”这时有老师说:“我教书教了几十年,真不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章或者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龙源期刊网化?不清楚”“语文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于是,张老师分别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一字一句地读出了同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后提醒大家注意——我们的语文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其实在这里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很多老师不知道语文和语文课程是相互联系的,以至于他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定义而不懂得“语文”的定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识“语文是什么”,只有自己弄明白了语文是什么,才能更好的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二)语文教育过程中的缺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田良臣在《语文是什么》中说道:“我们的语文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了可以言说的部分,而忽视了不可言说的部分。过分重视了所谓知识、技能,而忽视了生命活动与智慧能量。过分关注了所谓课程的确定性,而忽视了课程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用教知识的方式,教语文;用对付考试的办法,学语文。对语文和语文教育来说,最大的悖论在于,关于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真命题,常常是非语言的。陈平原先生说得好教语文,需要面对面,需要看着学生的眼睛说,需要亲密的现场感。学语文,要靠生活积累与人生历练。”我们现在身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对于事物的要求也便变为高效、快捷、省时、省力。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家长的期许、学校的压力,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育精力放在了语文实用性与应试性的层面。对于一个好语文教师的评价不再是以德化人、精神导师,而是应试技能、写作技巧。当一个语文老师忘记语文最本质的内涵时,注重语文的实用性时,他自身的价值与语文的魅力也随之削减。结语语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谈及“语文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却不能给出相对满意的答案。如果想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摈弃自己原有的关于“语文”的概念,给“语文”一个符合时代的、内涵充盈的、简洁明了的定义;其次,我们在运用语文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其所包含的“人性”内涵,充分把握其中的“人性”,最终“为我所用”;最后,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那就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对于语文教育的反思,唯有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语文”的定义、“语文”教育过程中“不可言说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使语文发挥其最大的用处。参考文献[1]职通帅.对传统语文定义的反思[J].现代语文,2014.[2]徐丽华.语文是一门心灵的学科[J].福建教育,2015.[3]李华平.语文“是什么”与“干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2015龙源期刊网[4]王孝玲.关于语文定义的再思考[J].语文教学通论,2016.作者简介贾君琪(1994-),女,山西临汾人,聊城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