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经济东向发展战略分析【摘要】本课题对滁州市近年来经济总量、结构、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与周边地区的对比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召开有关部门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东向发展有关问题。重点研究了滁州市经济东向发展战略的途径,怎样融入南京都市圈,并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现滁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方法和方向。一、滁州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故习称皖东。东与江苏省淮阴市、扬州市毗邻,南与江苏省南京市接壤,西和西南同本省巢湖市及省会合肥市相连,北与本省蚌埠市、淮南市相依,辖琅琊、南谯两区,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和天长、明光两市。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435万。(一)滁州市与周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排第4位,第二产业排第6位,第三产业排第8位;财政收入在全省排第7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全省排第8位;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在全省排第3位,油料在全省排第1位,肉类在全省排第5位,棉花在全省排第9位。从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可以看出,滁州经济发展总水平在安徽省17个市中,处于中上游,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毗邻的江苏省的城市比落差很大,与安徽省内先进城市相比也还处于落后状态。滁州经济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远远落后于周边城市。从经济总体规模来看,滁州最少,南京GDP总量是滁州7.3倍,扬州GDP总量是滁州2.8倍,淮安GDP总量是滁州1.7倍。二是人均GDP水平明显低于周边城市,南京人均GDP是滁州5.4倍,扬州人均GDP是滁州2.7倍,淮安人均GDP是滁州1.4倍。另据统计资料显示滁州人均GDP的增速低于周边城市,并且相对、绝对差距不断段扩大。三是财政收入总规模和周边城市相差悬殊,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经济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落后于周边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五是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平均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与发达市比较滁州南京扬州淮安年末总人口(万人)435.6595.8456.3527.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28.12413.0922.0561.8一产90.180.085.7117.8二产124.61215.0518.7255.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831.91066.044.1388.842.2213.638.0三产113.41118.0318.2188.2财政收入(亿元)占GDP比重(%)27.68.4510.221.1117.011.775.613.5人均GDP(元)755040919203891068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833714997113799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8016250521540242005年,滁州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28.1亿元,增速达9.6%,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分别为27.4:38.0:34.6。从三次产业的构成看,其产业结构存在的明显特征是:没有出现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产业,三次产业中,无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甚至比重超过40%的都没有。在产业结构演变中,工业化水平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工业发展滞后,滁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6.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9.6个百分点。所以,从一、二、三产业来看,滁州的主要差距在第二产业的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滁州经济总量弱小,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过大,工业经济不强,第三产业功能不全,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二)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1、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错失了诸多发展良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三次重大的发展机遇,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短缺经济条件下,乡镇工业的大发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承接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三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使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部分。在这三次大的发展机遇中,滁州市仅仅抓住了乡镇工业发展的初始机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滁州市也曾涌现出大量的乡镇工业企业,使滁州工业发展达到高潮,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工业发展则落后于省内外其他城市,分析其中原因可以发现有两个机遇没有抓住:第一,没有抓住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所有制改革的机遇。乡镇工业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发展质量和规模,当乡镇工业企业达到其临界规模时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机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接替,向民营化、股份化发展,但滁州的多数乡镇工业企业没有抓住这一通过体制创新以扩大企业规模的机遇。第二,错过了90年代后期以民营资本和外部资本提升乡镇工业水平的机遇。乡镇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产品内涵,其产品仅能以区域内部的市场为取向,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的商品短缺情况下,乡镇工业企业具有存在的市场基础,但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需要乡镇企业提升商品质量和档次时,就面临着以外部技术和资本提升内涵的问题,但滁州的乡镇工业普遍没有做到这一点,以至于失去了通过内外部资源和市场发展的机会。由于这两个机遇没抓住,至使乡镇工业失去发展的后劲和市场,也阻碍了滁州工业的发展。2、制度创新滞后,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但由于当时一些政策和配套措施没跟上,加上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使许多国有集体企业因为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或改革不彻底而失去了经营活力和市场,也造成外资和民资无法正常进入,使原来具有较好工业基础的国营、集体企业在国内、国际经济分工中彻底失去优势。据市国资委提供的资料,截止2005年底,滁州市尚有各类国有企业1883户,集体企业2884户。二是企业管理制度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许多国营、集体企业对管理层缺少激励机制,从而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开拓和创新意识。三是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据对农村基层干部调查了解,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实行30年承包不变,老百姓理解就是他私人的,在土地管理上没有抓手,乡村规划与土地使用有矛盾,拖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的后腿,也影响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滁州,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如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奋力崛起,是摆在430万全体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解决这一课题,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选择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尤为重要。二、滁州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为了确保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需要我们开阔视野,以世界的眼光,把滁州经济放到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探讨。1、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萌芽和进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来,经济全球化就开始了它的演进过程。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的全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和运行,包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国际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流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一场发达国家主导,跨国公司推动的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管我们喜欢与否,它都已经实实在在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能去认识它、掌握它,因势利导地利用它来提高我们的发展水平和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经济全球化对人类发展来说,既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又带来了各种新的挑战;既意味着利益的增长和福利的提高,也蕴含着风险的增大和代价的提高。[2]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我们还应明白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近几年,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了空前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一再跃升,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因此,只要我们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正视风险、迎接挑战,便可在克服风险中完善自我,在迎接挑战中壮大实力。可以乐观地预料,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一定会实现新的腾飞。2、国内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不仅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分工格局,而且还正在影响着各国内部的区域经济分工关系。[3]在我们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不平衡,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方向比较明确,加上国内企业对优势项目的自我培育,逐步形成了资源与加工型、技术与劳动型为分工主要方式的不同区域经济板块,呈现出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国内经济区域化是指由于地理、历史、经济水平等客观原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不同性状的地域经济现象。区域内的经济特点明显、地理位置集中,历史在经济区域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国内经济区域化发展现象日益凸显。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等等。这些区域经济特点非常显著,它既符合经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产物。同时我们还应明白,经济区域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随着内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要素与产品的流动,区域范围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其中主观努力和客观要求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非区域内的周边地区,可以通过战略的制定,主动向区域靠拢,促进本地区与区域之间的要素、产品进行流动,通过增加经济的关联度,逐步融入区域。3、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区域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减少区域内的竞争与摩擦,充分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不同地区间产业发展成本差距的扩大,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国内企业的跨地区重组收购、联合兼并等,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行为,同时区域间的政府也通过行政力量消除经济合作的壁垒,出现了区域内经济合作大于经济竞争的新局面,[4]在经济区域化的基础上,区域内经济逐步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理上相邻的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的方式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间经济合作壁垒,进而协调各成员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形成商品、资本、人员、劳务等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是国际和国内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各成员间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成员间的专业化分工更加合理,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不同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用区域内的“发展极”的带动与辐射,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一个地区经济实现了区域一体化,直接意味着本地区经济的全面提速。4、滁州为什么必须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目前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区域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滁州经济要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实行封闭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参与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已成为我们必然的选择。在滁州目前现有经济水平上,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具有更加客观和现实的意义。A、滁州经济弱小,承担风险能力有限。2005年,滁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虽然大部分都创了十五时期的最高,但与先进地区人口地域相近的市相比,相差甚远,大多数指标与发达地区一个县域经济相比都差距很大。经济的弱小,不可避免地抗风险能力就较弱,如果仅凭自身力量发展经济,不仅速度不快,稍有风吹草动,经济就可能伤筋动骨。如果和一个大的经济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