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答:自然地理学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经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自然地理学性质:一、综合性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四个圈层。也就是说它研究的对象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表环境。因此多要素的融合就变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由于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多要素构成的特征,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多要素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可以说,地理学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三、环境性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四、系统性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多要素的组成的地理表层环境,如果不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因此系统性也就成了地理学的性质之一。实际上,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3、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答: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包括能量来源、引力影响、陨石撞击和其它宇宙因素等。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1.能量的来源(1)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3)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4)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它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2.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四是大的撞击还会导致岩石圈的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4.其它宇宙因素的影响,地表系统与地外系统之间也存在着物质交换,如太阳活动和太阳风等,尽管数量并不是很大。太阳活动不仅会干扰地球的磁场,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地面的气候与人类的身体健康。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的来源尽管太阳辐射是地表系统运行与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但地球内能也对地表系统与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地热是地球内部各种放射性元素所释放出的能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年产生的地热能可达2.14×1021J。一部分地热向地表传播,使得地球表面每年每平方厘米获得167~210J的热能。尽管平均而言,相对于地表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来说微不足道,但由于它在地表的局部富集,对某些地区地表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对地表小气候的影响。地热另一重要的作用是,它提供动力引起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与迁移,从而成为火山活动、板块运动的原动力。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则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地表的起伏,甚至对大气组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对地表系统(环境)施加影响。2、物质的交换地内系统与地表系统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例如,火山喷发,不仅使地幔物质喷出,进入地表,参与地表系统的物质循环,而且还使大量水汽、二氧化碳、尘埃进入大气圈,从而改变大气的物质组成、对地表环境与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洋壳不断新生;由于板块俯冲,岩石圈物质又不断被带入地球内部。这样地表系统与地内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这些物质交换,对地表系统的发生与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产生深刻的影响。3、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除能量传输、物质交换外,地内活动还对地表环境产生了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火山、地震直接威胁着人类安全;地核、地幔物质的运动与相变,导致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大地水准面的变化、影响无线电通讯,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由于地幔对流引起的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导致了海陆轮廓和地面起伏的形成和变化,从而成为地表环境形成和演化的基础。精品文档精品文档4、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变为0o(或者45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精品文档精品文档5、试述世界地震与火山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6、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或者东西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答:如图所示,AA’是承受最大压应力的变形面,CC’是承受最大张应力的变形面,T1T1’和T2T2’是承受最大剪切应力的变形面。由于这一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将会产生轴向为东西走向的褶皱和东西向的逆冲断层、南北向的张裂隙或正断层、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剪切断裂或平移断层。反过来,如果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岩石上发现这样组合的构造现象,那么可以反推形成这组构造现象的主压应力为南北向。精品文档精品文档7、读图5-10,阐述夏季与冬季地面大气系统和近地面风向的变化答:如图所示,夏季,亚欧大陆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扩张,气流从海洋流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亚欧大陆迅速冷却,近地面形成特别强盛的冷高压,而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逐渐退缩,低压扩展,气流从大陆流向海洋,形成冬季风。这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不均,引起了海陆气压场的季节变化,这在亚洲东部表现得特别明显,形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亚洲南部的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夏季,赤道低压带移到赤道与10°N之间,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向为西南季风;冬季,赤道低压带移到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北信风。西南季风比东亚季风稳定,每年的4-l0月在印度半岛及我国云南地区盛行。8、读图5-20阐述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以及12-2月和6-8月的差异答:全球降水的分异规律: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对流雨)2、两极地区降水少。(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上升,难以降水)3、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回归线附近: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东岸----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4、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因为中纬度:沿海地区----受海洋气流影响,降水多;内陆地区----海洋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差异:这两幅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季节性。12-2月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是夏季,而6-8月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所以12-2月北半球降水较6-8月少,南半球则相反。而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受季风影响显著,所以6-8月降水多于12-2月。西欧主要是海洋性气候,所以降水变化不是很明显。赤道地区全年降水都比较均匀。在南半球的一些中低纬地区降水很少,主要是由于受到寒流的影响,如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全年都比较干旱;以及非洲西部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终年降水也比较少。答: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用大气湿度表示,可以通过降水量的多少反映出来。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分布主要与大气运动和海陆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地表面的蒸发,尤其来源于占地表面绝对优势的海洋的蒸发,海洋成了大气中水汽的稳定源区,而陆地则是水汽的相对汇区。因此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全球降水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1)降水从赤道到极地出现了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这可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20上反映出来。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大气环流状况不同。赤道地区气流辐合上升,副热带地区和极地区气流下沉,温带地区冷暖气团交汇,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于是,随着纬度的不同,大气湿度以及降水都各不相同: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地区及天气系统活动频繁的中纬度地区,大气中水汽丰沛,盛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地区及极地地区,水汽含量少;这样,全球的大气湿度及降水的分布就具有了一定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2)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海陆的分布则使降水的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而呈现出非地带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性(经向地带性)特征,沿海地区降水丰沛,越往内陆降水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这同样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显著。通常情况,海洋上降水多于陆地;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干燥少雨,且越接近海洋的迎风海岸,降水越多,随着向内陆的逐渐深入,湿润程度逐渐减小,降水越来越少,直至形成干旱的沙漠。湿润程度向内陆减小的快慢,与陆地的地表形态有直接关系。比如西欧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南美地区,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湿润气流的深入,使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局限在狭窄的沿海地区。(3)垂直带性分布规律。降水的这种随着高度的变化,也形成了降水的非地带性(垂直带性)分异规律。在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降水量不同。山麓地区降水较少,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流逐渐上升,到凝结高度开始降水,且降水量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最大降水高度)后,降水量又趋于减少。此外,局地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气温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分异。因此,海陆分布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对大气湿度及降水的分布影响很大:大气运动,尤其是大气环流,不仅直接影响着大气湿度,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水汽的输送(特别是经向输送),从而使降水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规律;而海陆分异是形成大气湿度和降水的非地带性(又称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差异的主要因素9、读图5-16说明全球各地的水分平衡特征以及海陆水分平衡的差异10、读图6-15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特征,并说明其原因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1、读图7-15阐述生态系统的负反馈机制,并由此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根据所给的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率(表7-2),分析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的分异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13、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风沙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4、以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为例,阐述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圈层的相互作用15、以海岸平衡剖面的塑造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6、以平衡岸弧的发育过程为例,阐述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精品文档精品文档17、举例说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答: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了地球的无机环境,决定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与轮廓,没有岩石圈,水圈也就失去了固体支撑,也就不可能有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没有固体地球,就不会有足够的引力将现在的大气吸引住,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大气圈。如果没有大气圈,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