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论文学院XXXXXX专业:XXX学号:XXX姓名:XX指导教师:XXXX年X月XX日1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现状分析XXX(XXX学院,重庆400074)摘要: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内公关业竞争开始加剧,促进了中国公馆叶的蓬勃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中国公关市场还未成熟,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约束,地域发展不平衡,高级人才匮乏,这些都制约着其发展,为促进中国公关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必须从教育抓起,普及公关知识,培养公关人才,本地公关公司也应紧抓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关键词:公共关系现状;公共关系教育;公共关系竞争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随着国门的打开,外国公关企业涌进国内市场,促使了中国公关市场的形成,激烈的竞争使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发展,,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虽然我国公共关系事业正在迅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现状(一)地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公共关系行业增长迅速,大城市仍是市场重心,地域发展不平衡[1]。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估计,以上三个市场占据市场份额达60%以上[2],其中北京市场占主导地位,中国公关行业排名前10位的国际公关公司(TOP10-international),在华业务总部绝大多数设在北京,而且90%以上的公司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虽然二三级城市公关市场已经启动,但地区差别使中国的公关市场无法平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行业滞后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二)高级专业人才缺乏2公关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公司不断涌现,人才流动加剧,总监和客户经理成为市场最紧缺的两种人才。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与国际公关巨头相比,尽管本地公关公司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人才的培养过于落后,缺乏公关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实力较弱,知名度低,业务经验不足,而与他们竞争的国际公关巨头却实力非凡。(三)职业规范仍然很弱公共关系工作者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完善自身形象的行为准则[3]。在中国引起极大震动的“三鹿事件”让中国企业对公共关系倍加重视,都在积极建立公关体系。近几年,中国媒介环境的迅速发展,民众对一个不讲诚信、品质、良心的企业,不仅要让它面对法律的审判,更要让它面对良心的审判。此外本应作为标杆的世界龙头企业在中国的表现也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快餐企业龙头麦当劳,因旗下门店售卖过期产品、随意更改日期标签等行为而遭到了央视“3·15”晚会的曝光。(四)社会大众对公关存在普遍的误解和偏见公共关系传入我国的时间短,还有许多公众和社会组织对公共关系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觉得它是遥不可及的,是非常神秘的,表现出来就是不知怎样看待它,也不知如何正确运用它。其实在现代社会里,作为一个普通公众,你可能无意中就受到过某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而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公共关系也不仅表现在策划实施的一些专门性的活动上,而是体现在其行为的方方面面。(五)国际公关公司与本地公关公司竞争激烈化国际公关公司纷纷逐鹿中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公关市场的发展,在加速中国公关业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市场环境,使国际公关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试探进入中国市场的各种途径,使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公关公司通过收购本地公关公司实施本地化战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二、对策3(一)克服传统文化心态对公关发展的阻碍,继续在全民中普及公共关系知识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其中一些思想却对公共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之风,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公关的发展极为不利。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贵和持中”的思想,会抑制公平竞争,抹煞公关的个性和创意。另外一种重要的文化心态是重情轻理,使中国的公共关系带有强烈的私人色彩,所以至今仍有人戏称中国的公关为“私关”。因此为了是公共关系行业在中国得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在全民中大力普及公共关系知识,尽快走出公关误区。(二)应注重人才的培养高级公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正规高等教育,这也是中国今后公共关系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缺乏公关反面的高级人才是制约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机构应开设一些专业的培训课程,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三)本地公关公司须整合资源,缩小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差距因规模小,机制灵活,经营成本低,大多数本地公司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更加熟悉国情和国内市场特点。面对这些优势,本地公关公司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合理运用,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以缩小与国际公关公司的差距。参考文献[1]何春晖.中国公共关系的回顾与瞻望[D].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2,(2)[2]陈向阳1中国公关业2001、2002年度行业调查报告[J].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3]廖为建、余明阳、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