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TCD编码:BNV060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TCD编码:E11.9012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消渴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糖增高。当前,初诊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无明显诱因出现疲乏无力、突然视力下降、创口久不愈合、妇女外阴瘙痒等临床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已患有消渴病。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或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另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二)证候诊断1、肺热津伤: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2、胃热炽盛: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3、肾阴亏虚: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4、气阴亏虚:神疲乏力,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少津,脉细弱。三、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或中成药1、肺热津伤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组成: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黄连、黄芩、知母等。2、胃热炽盛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玉女煎。组成: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生地、玄参、麦冬、川牛膝等。3、肾阴亏虚治法:滋阴固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黄精、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等。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4、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健脾,止渴生津。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组成:党参、黄芪、山药、白扁豆、茯苓、麦冬、五味子等。中成药:消渴丸(二)中医外治法1.中药泡洗:下肢麻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允许采用适当的汤剂泡洗。2.辩证选用耳穴压籽及穴位贴敷治疗。(三)饮食疗法: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尽可能基于中医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四)运动康复1.运动治疗2.气功疗法(五)西医治疗1.降糖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配合动态血糖监测治疗。2.并发症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选择治疗方案。配合非药物疗法。(六)护理调摄要点1.糖尿病教育。2.饮食护理3.运动护理4.心理护理5.药物护理四、中医治疗难点与改进措施(一)难点分析:1.如何平稳降糖,减少血糖波动。2.消渴病中后期,久病入络,阴阳俱虚兼证复杂,并发症繁多,单一的降糖治疗无法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二)改进措施:1.平稳降糖,减少血糖波动,主要需解决饮食、情志等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加强医患沟通,积极进行糖尿病教育,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调护及饮食指导,以合理饮食及调畅情志。2.在平稳降糖的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剂等中医特色疗法,改善患者症状,从而改善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五、疗效评价参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住院期间,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有效:住院期间,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随访中,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住院期间,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