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特色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特色分析作者:吴允萱来源:《艺苑》2012年第04期【摘要】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的风格以整洁、简朴、端庄为主,这是一种理性的取舍,既是女子自身追求独立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社会审美开始关注和重视女子内在学识涵养的一个显著标志;女校校服标识意义的确立,足以说明女学生的社会身份已经被充分认可,女子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关键词】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以不缠足运动为开端的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推动着中国妇女从身体到思想的解放进程,女学的兴起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同时,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往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而近代的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一直是中西方文化的撞击点和交汇点,基督教传教士于19世纪中叶接踵来闽,他们在福建传播宗教的过程中,对民国时期福建的女子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女校的发展,必然引起女子社会角色(1)的悄然改变。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文明晴雨表的服饰,它对社会变化的敏感程度几乎可以和语言文字相提并论,尤其在民国时期那样的新旧交替年代,服饰出现亦古亦今、不满不汉、又中又西的局面,是服饰发展史上意味深长的特定阶段。由此,对民国时期福建女校的校服进行研究,具有以小见大的特殊意义。一、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的外观特点本文关于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特色的分析对象主要着眼于教会女中和女大;其“校服”概念与当今的有所不同,现在的校服是由校方提供、学生购买、统一发放给学生的,当时的校服则是由校方对学生的着装提出具体要求,由学生的家庭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制作,从而达到在校生着装统一的效果。综观民国时期福建女校的着装,它在追随时代发展变迁的潮流和保持女学生的校园风范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平衡,所以总体上兼具时代感和淳朴性的特征。1.尊重中国传统,着装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女子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都是由美国、英国的教会创办的。学校内的女子教育与封建社会的私塾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体制,如女子寄宿学校在出现之初就曾在社会和家长中引起很大波澜。在女校,女生学习英语;学习西方早已成体系的生物化学等学科;学习体育、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以及信奉创办者的宗教。但关于女校师生的着装,并没有以西式服装的习俗被强制更衣,以福建的第一所大学、福建唯一的一所女子高等教育学府(2)华南女大为例,女学生的着装始终以中式为主,中外籍女教师们的着装也一直是中西分明、各具特色(图1),曾看到外籍女教师穿着纯中式的旗袍(图2),却没有看到中国女教师穿着完全西式的服装。所以,民国时期的女校尽管在体制、课程设置、信仰方面都采取西方模式,但着装却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这一点看似简单,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说,却是基督教学校能够在民国时期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龙源期刊网强调规范,服装统一制在厦门毓德女中和福州寻珍女中的学生花名册上,通过入学时的一寸照片,我们看到学生们的着装十分自由随意、五花八门(图3),而入校后女校采取规范化和量化的管理方式。在着装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这是直接影响视觉环境的因素,所以统一着装是十分明智的举措。看似简单的一个着装行为,却可以由此进一步实现言行的规范和思想认识的统一。3.内外兼修,着装讲求简洁大方从民国时期福建女校的课程表和成绩单以及女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活动的照片(图7、图8)中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女校的教育非常注重女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协调发展,而且注重实践、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所以,她们尽管对着装有严格要求,但还是更加注重女生的内在发展、修炼女生的精神和思想。那么对于着装,就以整洁简练、朴素大方、端庄素雅为主,并不过分在意形式上的装饰美感。4.追随时代步伐,服装形制有变化。建于1908年、终于1951年的华南女大,办学经历了清末到民国到共和国之初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发展和转折阶段。所以,时代变迁的烙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必定相当显著。而服装历来是处在时尚前沿的品种,担当着时代风向标的重任,若要一成不变是不太可能的。归纳起来,民国时期女校校服形制上的变化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民国初期,上衣长过臀、衣领高至下颌、裙长盖至脚面,包裹严实,似民间女子无明显学生气(图4)。这一时期女子虽然走进了校园,但仍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没有前人的相关经验可以直接借鉴。所以服装上只是将民间穿着的服饰加以简化,去除装饰强调朴素,整体显得沉闷保守。其次,“五四”运动之后,仍是上衣下裳、长发,但衣裙长度缩短,由时髦的“文明新装”看到了时代新气象(图5)。这种倒大袖、“月牙”(即圆弧型)摆、大襟、宽摆裙的女学生装当时被称为“文明新装”,其“五四青年”的形象十分深入人心。这种款式让女学生初现活泼和纯真,便于活动,同时又不失温文尔雅。最后,19世纪20年代中期之后,短发、旗袍。女学生终于剪去了一头乌黑浓密的长发,即使那个时候理发师还没有摸索出适合的发型,但就那一头整齐自然的短发已经让女学生们非常俏皮有生气,女学生的标志性外形也逐渐确立(图6)。旗袍是一体式服装形制,她的流行结束了汉装千百年来女子上衣下裳的穿着模式。这样的一袭连身裙让女子显得娉娉婷婷,因此,这个时期的着装就不止是有了学生模样,而且还有了女性韵味。二、办学精神感召下的女校审美取向及社会角色定位1.女校办学精神与审美价值取向龙源期刊网华南女大的校长王世静曾在《私立女子教育问题》一文中对中国教会女子教育的发展有过以下评说:第一,私立女子教育应先求量的增进,再求质的改良;第二,私立女子教育应注重于精神发展,而不必拘泥于形式设备;第三,私立女子教育应养成特别技能,注重普通科学的基础。[1]59-60可见,民国时期的女校,处在女学兴起后的起步阶段,因此她们的办学还兼任着倡导女子接受教育的宣传工作。这就形成了民国时期女校在办学精神方面的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本着让中国的女子和男子一样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出发点。先解决受教育权平等的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工作平等、经济独立和恋爱平等、情感独立;第二,降低女子入学的门槛,尤其是对于学生经济上的问题,以牺牲服务的精神加以解决,所以女校中讲究一视同仁、不分贫富;第三,针对女子的教育,侧重于发现女子的特质、挖掘女子自身优势、培养女子掌握符合自身性别特长的技能,以求学成后和男子一样有所作为;第四,不偏废女子人格养成的训练和培养。女校的创办精神里有很明确的从思想和灵魂上解放女性的意识,因此非常注重女子精神、人格独立的培养。在如此办学精神的指引感召下所形成的女校审美取向亦有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一点,即不再以男子为主导的角度去评判女子的美丑功过、不再纯粹为取悦男子而牺牲健康及自由。在女校这个完全属于女子的天地里,女子从精神和行为上都养成了一种独立和自尊。其次,民国时期的女校教育更加重视内在美的锤炼胜过外在美的追求。她们注重思想人格的培养、真才实学的武装,誓与“附属品”、“花瓶”的身份划清界限。2.精神文化追求中的社会角色认同感在如前所述的办学精神感召之下,女校团体中的师生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角色定位,并且在这样的定位中取得彼此之间的认同以及为社会所接受。那么,究竟她们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认同感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女校的校名:“毓英、毓德、毓贞、陶淑、寻珍、进德、培英、怀仁、懿范、尚志”等等,从这些字眼可以体会到,办学者在制定女子培养目标时既胸怀大志又牢牢把握女子本身的特质,她们并不是想把女子培养成男子,而是希望女子成为德行学识都十分优秀一样可以效劳社会的女子自己。所以,就办学者而言,他们代表的是兼具改革者、思想家和教育家身份的先驱;就入学者来说,她们则被视为比普通女子更早把握住机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群体。因此,“女学生”这个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进步(说是时髦亦未尝不可)。当社会把女校、女学生、女教师当作一个先进的受尊重的社会角色时,承担者本人一定会加倍珍惜和慎重地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成为“珍”,成为“仁”,成为名副其实的“懿范”。这也就决定了,女校在着装要求上必然将体现出严格的举止规范和得体的修养,我们才会看到照片资料中款式端庄、长短宽窄适宜、面料简朴、减少装饰的校服样式。三、由师生的着装营造出的女校精神气质分析在镇江女塾章程和上海中西女塾章程[2]中,关于着装的规定如出一辙:镇江女塾曰“学生衣衫,皆当整洁,褂裤略须多备,以便勤于更换。白手巾至少三条,塾中所用衣物,皆须各做龙源期刊网记认,以免彼此淆乱,惟家伙木器,不可携来。”;上海中西女塾为“学生衣衫,皆当整洁,褂裤略须多备,以便勤于更换。白巾至少六方,手巾亦须自带,以便认取。惟家伙木器,不可携来。”可见,女校对学生的着装要求非常注重整洁、简朴,并且从“诸物须做一记号”中可以读出,女校中的衣物用品几乎人人统一,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从而消除了经济上的攀比之风,亦传达出办学者对于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追求的讯息。所以,女校师生的着装特点而营造出的校园精神气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规范化。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女校关于校服统一的规定,非常有效地向学生传达了这一点,先规范着装、而后规范言行举止、再规范观念、最终统一认识。2.标识性。遵守学校关于校服的规定,是对学校理念及教育管理方式的认同和服从,在校园中,标志着穿着者人人拥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在校园外,女学生、女教师们一身端庄、简朴、得体的装扮标志着她们是新社会中有尊严的先进群体。3.理性化。女性从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压制中走出来,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也道路崎岖坎坷。女性剥离“工具”、“玩物”这样的社会角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作为女校的办学者却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争取男女平等、培养女性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发挥女性在社会上的作用。所以,女校师生的着装都去除了多余的装饰,剪断了相随几千年的一头秀发,这种理性对于女性思想的解放来说是至关重要和弥足珍贵的。4.个性化。此处所提的个性化,不是指个体的标新立异,而是针对男性化而言的女性化。可是,女校不是一直在追求男女平等、女性和男性平分秋色吗?为何反而强调女性化呢?前文已经提到,女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着眼于挖掘女性自身的优势和特质、让女性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社会接纳女性的价值。所以,不要认为女校是为了将女人培养成男人,恰恰相反,我们从女校的校服中看到,即便是大冬天,女学生女教师们仍然是一身裙装,她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换言之,她们也无需忘记,因为女校从事教育和女性接受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向社会证明:女性的价值本来就在那里!四、民国时期福建女校校服风格对当代女大学生着装的启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于今天的多数女子来说已经不需要再使用“争取”这个词了,既然不需要付出“争取”的代价,难免就会忽略了“珍惜”的必要。所以,今天女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认同感已不如民国时期女校中的女学生们那么强烈;另外,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国家,这一代的女大学生生长在一个文化多元、审美多元的时代,用唯一的审美标准对她们进行教育是绝对行不通了;再有,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瞬息万变的环境下,作为处在校园和社会交界点的女大学生们的确难免迷失。而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民国时期的女生们留下的影像,尽管岁月流逝,却仍然有些许值得当代女大学生借鉴的地方:1.寻找定位。如前文所述,民国时期的女校无论从办学者到学习者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所以她们的角色定位是很明晰的。在女子拥有步入学堂的权利之前,她们的命运是“随父、随龙源期刊网夫、随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就经历既定的人生阶段,根本没有什么可展望,反而有很多厄运在等待。一旦女子拥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步入学堂的她们可以期望着学成后拥有一技之长而得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让她们享有社会地位并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所以民国时期的女校是为着女子的独立而创办的,那么成为了女生们的女子也就以一种向往独立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这使得民国时期女校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