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狂人日记1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2主题: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3狂人名言:•“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4《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性格特点•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1)有才气和狂气。他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这历史没有年代,……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充满了义勇和正气。早在20年前,他就把象征封建统治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20年后,他又质问吃人者:“吃人的事,对么?”“从来如此便对么?”(3)充满理想和信念。他预言: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社会。由此可见,狂人在未狂之前,便是一位敢于斗争的战士,致狂之后,他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更加昂扬。5《狂人日记》中出现的人物:•“古久先生”、赵贵翁和“狂人”的大哥(权势者形象)6.《狂人日记》艺术特色•(1)写实和象征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写实手法。描写其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象征手法。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白话的正文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具有象征意味。•作品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只有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狂人对封建势力的象征性的描绘,将写实和象征结合得天衣无缝。•(2)语言性格化。•狂人“语言杂错无伦次”,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刻画出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3)结构方式,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按照狂人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描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也不像传统小说那样,作者的叙述(介绍人物、铺陈情节、描写环境等)和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之间界限分明,而是使作品中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都渗透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之中。•(4)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狂人日记》尤其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小说“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白话语言载体里表现的是一个“狂人(非正常)的世界”,主人公却表现出疯狂中的清醒,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文言载体却表现了一个“正常人的世界”,主人公最后,成为候补(官员)。这样,小说文本就具有了一种分裂性,对立的因素相互嘲弄与颠覆、消解,形成反讽的结构。他借鉴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文体,但鲁迅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明天》1情节:•小说生动地描述了寡妇单四嫂子对于“明天”的深切期望:第一个夜晚,宝儿病重,她是那么焦急地等候天明,好带宝儿去看医生。第二个夜晚,死去的宝儿静静地躺在床上,但她仍然幻想着”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地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第三个夜晚,宝儿已安眠黄泉下,她也已明知不能再见了,但仍然希望做到看见儿子的梦。最后,作者依然给予孤苦的单四嫂子以希望,并不叙述她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小说末尾写道:“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2主题•作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劳动妇女在封建迷信的毒害下的悲苦生活。但作者更深刻地指出,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单四嫂子还存着对于未来的希望,使她还有活下去的勇气。这股力量,来自那永远带着希望的“明天”。•3涉及到的人物•单四嫂子宝儿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何小仙王九妈•4名言•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5人物形象:•寡妇单四嫂子是一个孤苦不幸又坚韧善良的劳动妇女。在种种灾难的面前,她的精神支柱是对于明天的幻想:丈夫死了,希望着儿子;儿子病了,寄希望于庸医;儿子死了,又盼望能梦见儿子。为了不使读者失望,作者也就“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6手法•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显示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恨。精炼而写实的艺术显示了作者写作手法的纯熟。洗练而朴实的笔致精彩勾勒了一幅小镇风俗画,而人物心理的刻画与对话的描写,更难有一字更改,实在是精品中的精品。《风波》•1情节•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描写了这场复辟丑剧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风波。船工七斤在辛亥革命时被人剪去了辫子;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后,地方复辟势力的代表赵七爷便以没有辫子理当杀头为口实,蛊惑人心,混水摸鱼,从而使七斤一家乃至全村老少甚为惊恐,乱了方寸。所幸,张勋复辟仅有短短十二天,而波及到江南水乡的时间还要短暂。风波过后,一切依旧,赵七爷重新盘起辫子,蛰伏起来,庸众们也依然过着贫穷而愚昧的生活。•2主题•小说以小见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3涉及的人物•七斤七斤嫂九斤老太六斤赵七爷八一嫂•4名言•“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5主要人物形象•(1)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2)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3)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4)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6艺术手法•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象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境描写上,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的作用;社会环境的描写由借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作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头发的故事》•1情节•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2.主题•揭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命所能消除的。(涉及国民麻木,改革艰难的思想。)•3出现的人物•N先生监督•4人物形象•N先生是是一个在世纪转换时期,在中西文化对撞的背景下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他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5艺术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头发的故事》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去掉头尾,去掉引号便纯然成了一篇杂文。显然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又使之与作者保持距离,以增强故事性效果。这样也使人物语言更自由更个性。N先生关于“本多博士”这一段议论,读来发人深思。篇末的话,呼应了篇首的话题,令人警醒。《端午节》•1.情节•写了政府欠薪和教员索薪的事件。“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俸,表达对当局莫大的讽刺。•2.主题•揭露政府的腐败;讽刺以方玄绰为代表的小官僚自私自利,自命清高;刻画了知识分子软弱、模糊、逃避的人生和精神状态。•3出现的人物•方玄绰方太太金永生•4人物形象•方玄绰,一个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现实、表里不一、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他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