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产业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以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核心目标,努力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实现六大转型:一是技术升级转型,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型;二是产品结构转型,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三是产业布局转型,由龙头企业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型;四是规模效益转型,由外延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型;五是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集约式发展转型;六是营销业态转型,由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商业业态转型,实现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主要目标(概括为“671”)。“6”:全省培育60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达到20个。“7”: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年递增20%左右。“1”: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年递增20%左右。——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大幅提高,积极承接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国内外产业转移,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新时期发展的直接动力。农业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目前的1.2︰1提高到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和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明显提升,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壮大,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度大幅递增,由每年6亿美元提高到10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市场更加多元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布局更加优化,根据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比例由目前的55%提高到80%左右,广泛带动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幅提速,培育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农产品,省级品牌达到700个,全国知名品牌达到50个。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建立农民收入内生增长机制,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县域经济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二、主导产业发展重点与区域布局(一)粮食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700亿元,建成优质原料基地5000万亩,形成粮食加工能力30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超20亿元的10家,超10亿元的20家。粮食加工业产值与粮食总产值之比达1.3︰1,粮食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比例达65%。——发展重点。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通过以粮食精深加工技术、低碳生产技术、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提升粮食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培育、整合、壮大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主动承接粮食加工业产业转移,依托已有的粮食产业园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以稻米加工和小麦加工为重点,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食制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和完善粮食加工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检测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实现我省粮食加工业由注重“总量扩张、初级加工”向重视“技术创新、精深加工”转变,由“注重资源优势、速度规模”向“重视食品安全、质量效益”转变,大幅提升粮食加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和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原料质量,保证原料供给。大力发展配制米、营养米和小包装米生产,提升精制米生产能力与档次。积极开展方便米制食品、专用米制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水平。大力开展水稻秸秆、稻壳、碎米、米糠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稻米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建立健全稻谷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提升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现代稻米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稻米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10万吨以上精制米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配制米、营养米或有机米生产项目、年产5万吨以上淀粉或糯米粉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方便米制食品开发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专用米制食品开发项目,以及稻米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稻谷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原料质量,保证原料供给。突出专用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以及饼干烘焙食品等4个发展重点,开展高端营养面粉、小麦谷朊粉、淀粉及其生物转化制品、DDG饲料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开发,显著提升小麦的高值化加工水平。开发适销对路的多种食品专用粉、营养挂面、方便面、速冻面团、冷冻面、鲜切面、调理快餐面等产品,扩大饼干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开展小麦加工副产品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麦胚、麸皮和系列植物蛋白的开发利用率。鼓励骨干面粉企业与小麦主产地、粮食储备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打造名牌产品,提升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重点发展现代小麦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小麦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20万吨以上专用面粉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以上面条或速冻食品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面制食品(方便面、饼干等)开发项目,以及小麦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区域布局。引导优势粮食加工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尤其要向我省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等全国粮食生产基地附近集聚,不断壮大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粮食加工业区域布局的重点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稻谷加工区域重点布局在合肥、安庆、巢湖、宣城、马鞍山、滁州、六安、芜湖、池州、淮南等市。在六安、巢湖市发展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南陵、庐江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怀远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糯米加工产业集群1个,在合肥、巢湖、宣城、安庆等地建设年产值超20亿元的稻米加工产业集群4个。小麦加工区域重点布局在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滁州、淮北、六安等市。在淮北和沿淮地区小麦种植优势产业带,打造淮河流域粮食主体功能区,淮北地区种植强筋小麦,沿淮、江淮之间种植中筋、弱筋小麦。在萧县、亳州市谯城区发展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小麦粉加工产业集群2个,在濉溪、凤阳发展年产值超50亿元的小麦粉加工产业集群2个。(二)油料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300亿元,建成优质原料基地1000万亩,形成油料加工能力5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超10亿元的5家。油料加工业产值与油料总产值之比达到1.3︰1,油料加工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比例达到40%。——发展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手段,整合资源,提高油料加工精深度和附加值,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食品安全。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产“双低、高油”油菜籽生产,提升原料品质,保障原料供给。提升油料精深加工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广低温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脱溶、物理精炼等制油新技术,重点研发以低温冷榨植物蛋白生产高效饲料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新设备、新工艺和低碳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油料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快速检测体系,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壮大油料加工业龙头企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油料加工业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油料加工产业集群,提升油料精深加工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多品种、多档次油料制品,以菜籽油为主,积极开发生产大豆油、玉米胚芽油、茶籽油、芝麻油和稻米油,重点开发生产一级油、二级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加强菜籽饼粕、皮壳、油脚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油脂植物蛋白、脂肪酸、脂肪醇、皂甙、甘油、卵磷脂等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现代油料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油料加工产业园建设项目、年产50万吨以上精炼油综合开发项目、年产30万吨以上菜籽油生产项目、年产10万吨以上大豆油生产项目、年产5万吨以上玉米胚芽油生产项目、年产2万吨以上茶籽油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以上稻米油或芝麻油生产项目,以及油料加工技术改造项目、油料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等。——区域布局。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尤其要向全国优质油菜产业带集聚,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是区域布局的重点。在滁州、六安、巢湖、安庆、芜湖、合肥、宣城、池州市等全国优质油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大型油料加工企业。在六安和巢湖等地建设年产值超50亿元的油料加工产业集群2个。(三)畜牧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200亿元,肉蛋奶产量630万吨。培育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4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超50亿元的5家,超20亿元的6家,超10亿元的12家。1.肉制品。——发展重点。大力发展肉类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关键配套产业,支持企业开展重点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通过HACCP、GMP等认证,实现肉制品的洁净化加工和安全可追溯。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研究开发安徽地方传统畜禽制品现代化加工过程中的工业化冷风技术、发酵增香技术、风味稳定化技术等。——区域布局。安徽北部,在牛、羊、生猪规模化养殖基础上,主要在阜阳、宿州、淮北市和蚌埠市怀远县、亳州市蒙城县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屠宰及肉产品深加工项目。安徽中部,重点在合肥市的肥东、肥西和长丰县发展生猪、家禽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安徽南部,重点在宣城市及安庆枞阳、太湖发展家禽屠宰、分割、熟食等系列深加工项目。2.蛋制品。——发展重点。支持在安徽南部发展全国领先的蛋制品加工产业集群,建立1—2个加工园区。引进世界一流的加工技术,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继续加强禽蛋保鲜、强化营养蛋生产、蛋有效活性物质提取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培育安徽省专业性蛋制品品牌。——区域布局。安徽南部,以宣城市为中心发展蛋制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分布在宣城市宣州区及广德、郎溪,以及铜陵市、南陵县,以分级鲜蛋为主。安徽中部,以合肥市为中心生产各种以蛋为原料的食品,重点分布在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3.乳制品。——发展重点。强化乳源基地建设与饲料基地建设,严格执行新的国家乳业标准,在乳业产业链中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制度上杜绝类似三聚氰氨事件。加强乳制品技术攻关,建立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新型乳制品加工技术、乳牛胚胎移植产业化技术、优质乳牛育种技术、乳制品精深加工技术。培育乳制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区域布局。主要布局在马鞍山、合肥、淮南和六安市,其服务市场是合肥经济圈以及辐射长三角地区。4.蜂制品。——发展重点。发展养蜂生产,形成种蜂培育、蜜蜂饲养、蜂产品深加工、蜂具(加工)聚集的产业带。加强蜂产品功能因子研究,重点进行功能因子的提取、合成、分析、检测、功能评价等,拓展蜂产品的开发深度和范围,提高蜂产品的附加值。开展蜂花粉开发利用研究,采用高科技手段,对花粉进行破壁,开发以抗衰老功能为主的蜂花粉核酸制品。——区域布局。安徽南部,重点在黄山、宣城市发展蜂产品系列深加工项目。(四)水产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加工产值150亿元。培育2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4个,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0个,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1个,10亿元以上企业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