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讨论稿)“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实现市委“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谋划好这一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编制科学可行、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哈尔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当好全省科技创新的龙头,统筹构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编制本规划。一、哈尔滨市“十一五”科技发展情况(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哈尔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这条主线,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1%,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组织实施了现代农业科技2支撑、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提升、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创新四项工程,使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攻克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重点新产品,培育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10项,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资金5.37875亿元,解决行业和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瓶颈1000多个,有163个项目和442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有882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奖38项、省部级奖844项。预计“十一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17556件,年均增长8.0%,授权889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85件,占专利授权总量的25.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获批数量达123个,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7家,我市在若干优势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新材料和高效节能与环保、航空航天、现代农业6大高新技术产业群。获批了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汽车制造、新医药、抗生素、国际合作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新媒体、LED示范城市等8个国家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实做强了光机电一体化、能源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3生物医药、食品安全6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联盟,培育形成了风电机组总装、LED照明、混合动力汽车、铝合金加工、农作物新品种、优质动物疫苗、现代农机装备7个高新技术产业链,一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预计实现16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0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1%和83.1%。“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值年均增长23.3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3.5%提高到62.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112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361家,比2005年增加204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52.4亿元,比2005年增长69.3%。---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原始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院所为源头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载体作用和创新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全市有两院院士37人,正高职以上科技人员3000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8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9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个,孵化面积5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176家。23所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50台大型科学仪器实现了与企业共享。建立了30个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实质性运4作的技术联合体、1个专业化技术市场,4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14条)、《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哈发〔2006〕13号)。市科技局与财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定了《哈尔滨市企业自主确立的研究开发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铺开企业受益范围。首批57户企业、260个项目通过认定。出台了《哈尔滨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施办法》,形成了《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制定了《哈尔滨市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增设了企业技术带头人专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项,设立了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项目。出台了《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大学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知识产权培育和保护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48家,知识产权百强单位135家,大中型企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69家。有100家以上知识产权培育单位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专(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达280人。100家单位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5其中98家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项工作经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重点骨干企业专利预警工作,制定了《哈尔滨市企业专利预警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相关企业专利侵权风险等级,完成了215家(次)专利预警报告和专利预警数据库,向相关企业发出专利侵权红色预警156次,黄色预警59次。---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搭建了辐射全国的对俄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平台,举办了两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交会,独联体和东欧9个国家的近500名专家,携2500余项科技成果参会,签订协议365项。我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180余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实施了蓝宝石材料生产加工、燃气轮机关键技术、高性能轴承研发、兽用生物疫苗研发等一批高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掌握了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技术的跨越。建立了4个对俄科技合作中心,4个对俄专业技术中心和2个国家级产学研合作基地。同时,也加强了与韩日等国的科技合作。以哈尔滨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哈尔滨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东方一号”网为载体,开展了国际间技术扩散相关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中俄官方和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广泛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重要转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有效6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科技立项公平、公正、公开。制定了“5+3”立项原则,对重点项目与重点企业进行连续支持和重点支持,有效杜绝了“重复立项”、“一企多项”。再造了管理流程,把项目受理、立项、管理和验收单一封闭管理模式改变为分段管理模式,实现了权力分散和反腐工作“关口前移”。强化了项目过程管理和验收管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经费分期拨付,有偿与无偿相结合,提高了项目完成质量和结题率。采取了四网运行模式,项目申报与评奖一律“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评审、网上公示”,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创新了项目生成机制,由社会限时申报转变为24小时网上申报与调研挖掘和顶层设计、公开招标相结合,对重大项目、公共突发事件随机立项,随时快速拨付资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坚持以企业为申报主体,保证了好项目在第一时间得到支持,促进企业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及时调整了部分机构设置和职能,取消了原“成果处”,增设了“项目管理中心”和“发展研究处”,项目成果交由市场检验和评价、专家现场验收,实现了“管评”分开,确保了科研实际效果,实现了科研管理务实高效。(二)“十一五”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发生重要变革,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和进步,科技创新活动规模显著扩7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集聚效应的区域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前列,连续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其基本经验:---选择了正确的工作切入点,使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突出组织开展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解决了一批我市优势领域的技术瓶颈,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了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一批区域重大科技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推进了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新思路和营造良好环境,加速了科技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强化了为企业、为基层服务中心环节,率先在全国铺开了企业受益范围和建立了政府采购、定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调整科技计划设置,确保了自主创新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快速成长。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创新载体作用和创新服务功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搞活了科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集成解决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优8先发展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破难点办急事,重点开展难题召标和为公共突发事件提供科技支撑,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引领,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改革体制机制,根本上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提高了科技计划项目质量和水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了科技项目完成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调整部分机构设置和职能,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促使科技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步发展和提高。---党政领导重视,为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氛围提供了坚强保证。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亲任组长的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和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科技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凝聚了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科技进步的良好局面。(三)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1、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的优势---具有创新的科技资源优势。哈尔滨市的研发力量和研发人才数量都处于全国前列。现有普通高校40所。各类科技机构402个,其中政府部门属科研与开发机构(包括转9制机构)1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01个,高等院校办科技机构171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2个。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万余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92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3.76万人,两院院士37人。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第703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兽用生物制品、舰船动力、传感器、复合材料、工程力学、焊接集成技术和电站装备等领域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独特的区位科技合作优势。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毗邻俄、日、韩、朝、蒙五国最近的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区位科技合作优势独特。通过“哈科会”、“韩国周”建立了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及韩日等国的广泛科技合作渠道,成为辐射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和转化基地。---具有一定的产业领先优势。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高效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基本发展格局,装备制造、汽车、医药、食品、兽用疫苗等产业在全国处于优势领先地位,拥有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泰富实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10有限公司、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世亨生物工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双城雀巢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公司、哈尔滨维科生物疫苗有限公司、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