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第18章居住区规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天堂里的地狱”解决居住问题的关键:规划设计+公共政策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第二节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第三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第四节居住区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五节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重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和规划设计方法我心目中的(理想的)住区是什么样的?居民的环境需求——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交往的需求——消闲的需求——美的需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居民的生活是城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城市生活居住体系包括两个层次:住宅(家庭生活单元)、居住区。以人为本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人的活动空间国际居住标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舒适标准:每人一个房间•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每人一间房。居住区的各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它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它是城市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方面,它又是整个社会生活网络的重要节点。系统的整体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1.1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1.2类型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1.2类型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住区1.2类型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各种层数混合住区1.3住区的规模1.3.1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性与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其他影响公共设施的经济性:·人口≤3.5万时,设施如要成套配置,则不经济。·人口为4.5万时,设施项目配置可全,但要合并。·一般人口为6万人左右才合理公共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住区公建使用时,步行15分钟为宜则服务半径R=800-1000M返回1.3住区的规模1.3.2我国规范中对住区规模的划分三个层次,具有相应的人口规模:居住区——30000~50000人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组团——1000~3000人2、规划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确定一个舒适、卫生、安全、宁静而优美的环境。3、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①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②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③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④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⑤拟定各级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⑥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⑦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⑨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第二节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1、住区的组成1.1住区的组成要素组成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1.2住区的组成内容根据工业类型基本上可分为以下两类: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室外工程1.3住区的用地组成用地组成公建用地R02公共绿地R04住宅用地R01道路用地R031.4住区的环境组成(1)内部居住环境(2)外部生活环境①空间环境②空气环境③声环境④热环境⑤光环境⑥视觉环境⑦生态环境⑧邻里和社会环境2、住区的功能①居住功能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③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④社会互动功能⑤对多样性的包容3、住区的规划结构3.1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①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②邻里单位模式③居住开发单元模式④扩大小区模式(居住综合区)⑤居住综合体⑥新城市主义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新城市主义模式设计准则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新城市主义模式设计特征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3.2影响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住区的规划结构住区的功能要求居民的生活需要3.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可保证居民生活方便、安全、安静,城市道路分工明确。(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组团构成第三节住区的规划设计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1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1.2基本原则整体性经济性:节地、节能、节材、节省维护费用科学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生态性:改善居住区功能,提高居住区质量,同时带来经济与环境效益地方性与时代性:反映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的生活习惯、建筑材料与历史文脉等因素超前性与灵活性领域性与社会性健康性1.3住区设计的基本要求1.3.1使用要求A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B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要C合理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等1.3.2卫生要求A日照B通风C防止噪声D减少污染日照为使住宅能够获得好的日照,必须考虑住宅的位置关系。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以什么高度角作为标准。其次是两幢住宅之间的间距;由于冬至日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一天,规划一般以这一天作为日照的最低的要求。日照标准: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日照时间的最低日照质量作为该地区的标准,每一户住宅的日照不得低于该标准。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住宅为保证后排在规定的时日能够获得所需的日照量(日照标准)而保持的一定间距,这个间距称为日照间距。日照量=日照时间+日照质量。日照时间是建筑物在规定的某一日内受到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的。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投射面累计的大小及阳光中紫外线的效用。通风建筑物高度越高,深度越小,长度越大时,其背面旋涡区就越大,对建筑的通风有利。但对其背后的建筑通风不利。建筑间距愈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就越大,间距大比间距小通风有利。风向入射角与建筑物迎风面的垂直线夹角为30-60。时,建筑群的自然通风有利,并且60。比30。为好。当风向入射角为0。和90。时,间距大小对建筑群通风效果的影响不大。建筑物能错位布置时,对整个群体的通风有利。1.3住区设计的基本要求1.3.1使用要求A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B满足居民生活的多种需要C合理组织居民室外活动、休息场地、绿地等1.3.2卫生要求A日照B通风C防止噪声D减少污染1.3.3安全要求1、防火为防止火灾的产生及蔓延,要考虑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山墙无窗(门)时,间距不应小于3.5m,以便于消防车进入。当建筑长度超过160米时,应在建筑中部底层留有一个净高、宽不小于4米的通道,以保证消防车能够通过;每一个建筑群(组团)应有两个以上的出入口,以保证在危急时不影响出入,一些设施的布置也应不影响出入;居住区必须设置消防栓,每一个消防栓的服务半径为150米。城市设有消防站。2、防震A所处地区安全。不选在地震时的危险地区B有安全疏散用地。供人们暂时停留。C道路通畅,便于疏散,且布置在房屋倒塌范围外。D房屋体型应尽可能简单3、防空A贯彻“平战结合”原则B地下建筑应与地下工程管网的规划设计密切配合1.3.4经济要求1.3.5美观要求2、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2.1住宅类型的选择2.1.1住宅选型的总体要求2.1.2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A供家庭居住的建筑——住宅B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宿舍2.1.3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1)住宅层数居住小区住宅的层数,根据土地资源情况,应选择多层(3层~6层)中的6层和高层中的12层(或12层以上),或采用两者的混合搭配,这是比较合适的。(2)住宅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显著。一般认为住宅进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2左右,可节约用地。(3)住宅长度住宅长度在30m~60m时,每增加10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m2~1000m2左右,在60m以上时效果不显著。长度越长,住宅单元并接越长,山墙越省。但长度不宜过长,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对通风和抗震都不利。(4)住宅层高据计算,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2.1.3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2.1.4合理选择住宅类型(1)住宅标准: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2)套型与套型比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及卫生间的数量套型比—各种套型的比例(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5)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6)符合城市建筑面貌特色的要求2.2住宅的规划布置2.2.1住宅群体的组合(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1)行列式2)周边式3)混合式4)自由式1)行列式特点:A日照好,有利通风B有规律,也富于变化C工程简单,便于施工D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E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丰富空间的措施:A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B单元错开拼接——产生体型变化C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2)周边式特点:A室外场地集中。空间完整,封闭性好B安静、安全C寒冷地区有利挡风D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E不能适应地形变化F不利于抗震(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组团的一般分隔手段有:A以绿化分隔B以公建分隔C以自然地形分隔D以道路分隔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以住宅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成坊——住宅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布置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区3)整体式组合方式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对比: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韵律及节奏: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比例与尺度:不要使人感到太空旷,但也不可使人感到压抑、沉闷。色彩:大面积保持稳定、持久,重点部位可做重点处理绿化:运用不同的绿化手段,与建筑、道路结合,组成生动、活泼的建筑群体空间道路:注意道路线形的选择及处理,使沿街景色不断变化建筑小品2.2.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及噪声的防治(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A住宅错落布置B布置点式住宅C住宅偏转布置D利用绿化防止西晒E利用地形2、住宅群体组合对日照、通风及噪声的防治(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A住宅错落布置B布置点式住宅C住宅偏转布置D利用绿化防止西晒E利用地形(2)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措施A住宅错列布置,增加迎风面B低层建筑布向迎风面C迎风面布短栋建筑D利用绿化导风(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措施A隔开噪声源B合理组织道路系统C合理布局建筑D利用绿化E利用人工障壁F利用地形(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措施A隔开噪声源B合理组织道路系统C合理布局建筑D利用绿化E利用人工障壁F利用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