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赋云南一颗印小组成员何莎莎曹松波殷海龙孔振懿李乐窦娜几千年来人类的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却是历代先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住宅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民居建筑的构造形式因当地的地理以及其他环境而各不相同,在各房间的布局也要经过仔细的考虑,上在细部构造上也都各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云南合院式建筑的一种著名型式,是出现于昆明至滇南通海建水等地的所谓“一颗印”民居。这种民居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很早就被纳入了中国合院建筑体系。纵观使用“一颗印”民居的族属,其间有汉、彝、白、回、蒙占等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和规模的当数彝族村落的“一颗印”民居。壹云南•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地势崎岖,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沛何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建筑。所谓“一颗印”,即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云南的“一颗印”总体特点是:住房方正匀称,平稳朴实,厢房屋面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加强立面的向心感,突出大门入口。住房空间有高低主次之分。•汉族的“一颗印”民居集中在昆明地区。•昆明地区的回族、蒙古族和彝族也借鉴了“一颗印”形式。云南位于高原地区,土地崎岖,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加上云南纬度较低故朝向要求不高,很多都是依山势而建,趋于自然。•“一颗印”民居的典型特征是方正,在方正之平面上布置正房三间,两层,前设抱厦,两边设耳房,在正房对面的围墙正中设一扇进出户内的大门,有的还设有倒座和屏风,一般倒座进深八尺,这便是“一颗印”系列中比较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面外墙封闭,只在二楼设个别小窗以供有限的通风、采光之需。前面的围墙较高,可以达到厢房上层檐口。这样,整座“一颗印”的外观造型显得方正、严谨而封闭,所谓“方方如印”也,由此而得了“一颗印”这一雅号。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四合院形式的住宅。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三间两耳倒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正房耳房座倒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合院住宅建筑群中最前边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而立的建筑物称倒座,通常坐南朝北。,通常设屏风,有贵宾时打开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三间两耳•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天井可调节小气候,便于采光、通风、又可汇集雨水,以备防火,同时对于南方湿热气候天井可减少日晒。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大小厦交错连通外围均为高墙,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也有用内土外砖形式筑成者,称为“金包银”。穿斗式构架,适应云南多地震的地质条件,贰结构与功能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3、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4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几种梁架构:架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般的就用三合泥打实。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一颗印”民居虽然形式较固定,但可根据每家每户的经济情况和需要进行增减:如常见的“半颗印”以及将两户“半颗印”或“一颗印”并联成为一栋建筑,或将房屋的开间和厢房的多少进行变化,形成“三间二耳”、“五间四耳”等等变体。“一颗印”民居这种可分、可连、可缩、可增的标准划单元模式,为其他民居较少见,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从中可看到现今较流行的集合住宅的影子。半颗印与并联方式一颗印变身!•较大的住宅,往往由两三个“一颗印”串联而成,由耳房外辟门入内。两个院子之间,做成过厅,为礼仪饮宴之处。最大的“一颗印”住宅,可做到“明三暗五六耳五间厅”的规模。模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