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一)1.(2015·宁波)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乙】昔伍子胥[注]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节选自《录异记·异水》)【注】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①昔伍子胥累.谏吴王(D)A.重叠B.同“垒”C.堆集,积聚D.连续,屡次②戒.其子曰(C)A.防备B.戒除C.告戒,后作“诫”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答案: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曰”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②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5)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B)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6)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怒”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胥的愤怒。【参考译文】【乙】从前伍子胥屡次规劝吴王,违逆吴王的旨意,吴王赐给他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临终之前,伍子胥告诫他的儿子说:“我死之后,把我的脑袋悬挂在南门上,(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另外,用鮧鱼皮裹住我的尸身,投进江中,我要早晚乘潮而来,亲眼看见吴国的失败。”从这一天开始,自海门山往这里,潮头汹涌异常,比往日高数百尺,一直越过钱塘江和入海口的渔场,才渐渐变小。那潮头每天早晚两次,其声音如同人之震怒,雷鸣电闪般地涌过去,一百多里都能听见。当时,有人看见伍子胥乘着白车白马站在潮头之上,所以为他修了一座庙来祭祀他。2.(2015·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二)刘羽冲,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注释】①校雠(chóu):校对。②藉(jiè):借助。③经年:一年左右。④沟洫:沟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A.阅.十年而书成(经历)B.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探求)C.自谓可将.十万(带领)D.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会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C)(D)A.乃.撰《广雅疏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先帝不以.臣卑鄙C.全队溃覆,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D.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②恒独步庭院,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刘羽冲)经常独自在庭院里漫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4)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及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食古不化,落得可悲的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的辨析能力。D项中的“会”应解释为“适逢”。与《口技》中“会宾客大宴”,以及《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的“会”字意义、用法相同。(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能力。A项中的“乃”依次为“于是,就/竟然”。B项中的“以”依次为“表目的,来/因为”。C项中的“为”都是“被”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解释为“在”。(3)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要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同时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使翻译后的句子表意完整、通顺流畅。(4)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要结合文中二人的治学表现分别予以评价。评价之后还应有自己的主张,即对好的态度要去学习,对不好的态度要引以为戒。【参考译文】(一)王念孙,字怀祖,是高邮州人。……(王念孙)被罢免官职以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对于古义的晦涩难懂,对于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订正。为了求证一个字,要博览群书,他就是这样在校对方面精益求精。又因为邵晋涵之前写了《尔雅正义》,于是(王念孙)撰写了《广雅疏证》,以每天校对几个字为进程,经历了十几年才写完,一共三十二卷。这本书凭字的古音探求字的古义,触类旁通,扩充到《尔雅》《说文》,没有触及不到的地方。可是声音、文字部分的严格程度却是一丝不苟。大概是借助张揖的书来接纳各种说法,可实际上大多是张揖的书中没有的内容,即使是同时代的惠栋、戴震也赶不上他。(二)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迂腐而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整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地方上有土匪造反,刘羽冲亲自训练了一队乡兵与他们较量,(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捉住。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伏案读了一整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肥沃的土地。画了图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因此,(刘羽冲)经常独自在庭院里漫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每天念叨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没过多久,得病死了。3.(2015·温州)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一)李白传(节选)[元]辛文房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1)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①怒引.至庭下曰(B)A.引导,诱导B.拉,拽C.引用②拜谢.曰(A)A.认错,道歉B.辞别,离开C.感谢,酬谢③白时卧.庐山(C)A.睡觉B.倒伏C.隐居④累系.浔阳狱(B)A.连接,维系B.拘囚C.留意,挂念(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答案: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救出来。(4)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C)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5)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才高气傲的诗人受到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连累而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而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因而产生这种心境。【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解释能力。做好此题要结合句意选择正确答案。第①题句子的意思是“生气地把(他)拉到公堂上问”,A、C放在句子中不合句意;第②题中“谢”是一词多义,结合句意选A;第③题中“卧”在此处是“隐居”的意思,选C;第④题中“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结合句意选B。(2)此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要注意句子的意思和用语习惯,本句中并列四个名人故事,短语间要略作停顿。(3)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翻译时注意“初”“奇”“曾”等几个字的意思,同时要注意句子语言的流畅。(4)此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的背景来选择,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所以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中“望”的对象是国都,与C项中“神州”情感一致,故选C。(5)此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心境,可以直接寻找诗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如果没有就需要仔细推敲诗文内容。由短文可知,诗人有着才高气傲的性情,后因受连累而被流放,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凄凉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参考译文】(一)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拉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毛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子。在天子殿门前,尚且容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又惊又愧,连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安禄山造反,唐明皇在蜀地,永王李璘在东南担任节度使,此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被征召为(李璘的)幕僚。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救出来。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二)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在黄鹤楼上听《梅花落》的笛声,像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