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三单元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大城小学主备人:张瑛初审人:王芙蓉终审人:吴海合作团队:王芙蓉邢雁张瑛袁晓华孟祥彪李萍《《古诗二首》》教教学学基基本本建建议议::初初读读,,自自学学检检查查——再再读读,,质质疑疑讨讨论论——品品读读,,尝尝试试辅辅导导——诵诵读读,,欣欣赏赏练练习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1.熟读成诵,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2.小组展开讨论、比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王安石简介。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2(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2.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3.关于课文: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此过程约5分钟)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四)我的疑问:二、探究案:(20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呢?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板书课题:登飞来峰)(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千寻”“闻”“畏”“缘”等词语。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31.“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2.“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小组互助学习探究解决质疑)探究点一:“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本组发现:探究点二:“最高层”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结合作者生平说说理解。本组发现:拓展提升,总结升华题目的意思:登,攀登;登飞来峰,登上飞来峰。(“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1)(2)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3)(4)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板书设计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五)当堂达标: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三、训练案(5分钟)(一)基础知识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只缘.身在最高层()(二)综合训练题4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三)错题整改区(即使错误也美丽,但前提是知错就改)1.我的错题号2.出错原因3.改正课后反思:第第二二课课时时学习目标:1.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一、预习案:(15分钟)(一)预习任务安排:1.了解苏轼简介。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二)信息链接:1.时代背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5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3.关于课文:《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4.其他资料:横、侧、远、近、高、低图片(略)整体感知:(以习题形式呈现)从_______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_______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三)预习自测:(以习题形式呈现,此过程约5分钟)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的感觉。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我的疑问:二、探究案:(20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板书诗题)(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6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远近高低”“识”“缘”“身”等词语。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学习建议)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意思思考。生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只要学生说出主要意思即可。(小组互助学习探究解决质疑)探究点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本组发现:探究点二: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本组发现:(四)拓展提升,总结升华描写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五)当堂达标: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7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训练案(5分钟)(一)基础知识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远.近高低各不同()②不识.()③只缘身..在此山中()()(二)综合训练题1.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2.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A.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错题整改区(即使错误也美丽,但前提是知错就改)1.我的错题号2.出错原因3.改正课后反思:8学段:小学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单元:第三单元课题:《牛和鹅》课型:新授课主备学校:大城小学主备人:张瑛初审人:王芙蓉终审人:吴海合作团队:王芙蓉邢雁张瑛袁晓华孟祥彪李萍《《牛和鹅》》教教学学基基本本建建议议::教教师师可可引引导导学学生生有有感感情情朗朗读读,,积积累累优优美美的的句句子子,,并并在在写写作作上上受受到到启启发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过程与方法: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情态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重点关键语句的理解,明白我对牛和鹅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知道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事物认识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教学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理解语言、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教会学生由读文——理解课文——领悟到“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的道理。建议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