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项目类别:编号: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名称: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申报日期: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填报须知1、按照《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行政职务)。课题负责人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行政职务),而且课题组中又无高级科研人员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须由两名同行高级科研人员推荐。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的实际主持者和指导者,并在项目研究中担负实质性的任务。3、课题完成情况,分以下几种:A主持过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已结题;B主持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但未结题;C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D未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人只须在“课题完成情况”栏上填上序号“A、B、C、D”即可。4、课题论证应充分。5、研究计划和阶段成果应明确。6、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7、申报书一律A4双面打印,侧装订。-3-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主持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最后学历最后学位课题完成情况工作单位联系电话E-mail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课题组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研究专长在课题组中的分工-4-课题主持人近五年教育科研情况主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的级别及完成情况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论著论文或论著名称发表报刊及日期出版部门合作人-5-推荐人意见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课题主持人,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且主持过市级以上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的专家填写推荐意见。推荐意见要从课题主持人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陈述。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工作单位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推荐人签名:推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工作单位推荐人主持过的课题名称推荐人签名:-6-二、课题研究论证报告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规模扩展,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内涵建设的提升,而德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衡量高校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德育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德育工作不可缺少。学生对民办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持有关心、公正、严格这种正面印象的比例为84%,只有160k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比较冷漠。辅导员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纽带、桥梁,被称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工作的内容比较琐碎。职责包括:管理、教育、指导、服务。可以说工作的范围涉及到学生衣、食、住、用、行,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突发事件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具备工作能力和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对这项工作的热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真心诚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此之外,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建设也是快速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正可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也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基础。为此在工作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对学生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更是不断探求思想教育与具体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载体,以尽快提升育人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但由于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可确定性因素太多,因此亟待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性发展。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大责任,学生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受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不再是憧憬理想、抱负远大的一代。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巨增,直接体现在生源质量的下降、大学教育资源的短缺、贫困生增多等,这些变化势必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办学的各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拥有制度和机制上的优势,如果不盲从他人,从改变自己开始,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将会做出更为突出的业绩。日。所以说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管理更难。①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被动的、滞后的,目前民办高校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基本定型的管理方式,管理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管理部门之间还存在一些推诿扯皮等现象,管理工作很不协调,不能有效地规范和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大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10学生在校内所有活动都给以明确的准则。目前,有些民办高校都发现了封闭式学生管理的弊端,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都在陆续调整、改变、整合,以探讨、研究和摸索出更-7-适合本校的学生管理模式。2.管理主体以辅导员为主民办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时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面。针对于此,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本身既是参与者,又是管理者,也是受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3.管理方式为强制性管理管理学认为,管理本身就带有强制性。对人的管理没有一定的强制和服从,活动就会失去控制,杂乱无章,管理的目的也无法实现,民办高校的一部分特殊学生,除了教育措施以外,还必须采取行政措施,如规定、制度等,这些行政措施就带有强制性。规章制度要求做到的必须做到,即使有些问题一时认识不上去,也必须坚决执行,对特殊生尤其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强制,就失去了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要看到民办高校的传统管理方式强调教师权威,教师决定着活动的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选择,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意愿行动。这种强制性管理方式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需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管理难度相对较大作为民办高校的在校学生,他们入学时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低很多,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形式取得文凭,而且在学籍管理、就业指导以及人事档案关系等方面,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有很大差异。民办高校的学生入校之后,思想上的压力一般都比较大,不被认同的感觉很重,缺少归属感。同时,他们也因此而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方面肯定自我,相信自己通过民办高校的学习深造,同样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文凭,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上的是“三流”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腰杆不硬,思想包袱沉重,影响了学习与生活。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既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又有对未来的担忧;既有对往日时光的依恋,也有对现实的不知所措;既满怀信心,又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既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和指引,又不愿他人介入自己的个人生活。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之初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未能长期坚持下去,进而导致其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甚至以混日子的心态来度9(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国民办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在诸多旧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的基础上,受条件的变化又不断涌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境,严重地影响着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目标的正常实现,使德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育德”功能。面对新形势,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8-以创新走出困境,己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通过创新德育理念,努力拓宽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视野。其次,通过实施主体性德育,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资源。第三,努力建设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充实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内容,致力于构建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体系,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9-(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高职德育工作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力图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不足,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德育工作成效低下,德育工作存在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新的德育教育理论正在构建,于是,德育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德育棍念的界定不清、价值取向的变化、德育内容和实施方面的困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德育要领的准确界定,价值取向的变化德育教育模式的改变、德育内容突出生活性、实施突出实戏性。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取向;生活性;实践性。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进行了多方面的诊释,并提出多种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表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理论界对学校德育的重视,而且这些探索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德育的进步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现实中学校德育却未尽人如意,就目前情况看学校德育的许多问题均缘于对其概念的界定不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关于学校德育的争论存在着以下倾向:第一、教育行政部门以法规形式对学校德育进行的工作式界定。如学校德育就是指“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以此统一学术界与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不同表达。第二、德育理论对学校德育进行的学理式探索。如许多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德育的本质、功能、方法以及实施途径等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许多卓有见地的思想。然而我们依然面对着如下的间题:(1)理论的德育坚持自身的逻辑性,但却无法与现实中学校的工作性德育相互吻合,因而难以为实践中的学校德育接受。(2)理论的德育试图为工作性德育作学理上-10-的辩护,又因为失去自身的内在逻辑性难以自圆其说,因此更进一步加深了实践中学校德育的混乱。(3)实践中的学校德育由于没有有效的德育理论指导,因而费时不少,却缺少相应的实效,所取得的常常只是表面上的成功。2、学校德育教育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困惑我国的社会转型始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改革以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特点是单一制。在经济方面是一体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也是以国家组织形式下的“行政一体化”的结构体制。在单一体制下人们的观念,也比较单一,思想容易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打破了单一制,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多样化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突出特点。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根本变化,一元化价值取向让位于多元化价值取向,一元化在思想与价值观上就是整体本位,服从组织的观念。现在这种价值观在逐渐淡化,因为社会的发展已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这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道德教育模式就要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个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势必造成道德教育困惑。3、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实施方面的现状德育教育内容,可谓名目繁多,目不暇接。德育教育的内容在新形式下究竟有哪些,各项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还是一个值得深人研究的课题。在德育教育实施的方法上,我国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