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候选人申请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长江学者候选人申请表岗位名称:矿产普查与勘探申请人姓名:邵龙义申请人国籍:中国申请人现任职单位: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申请时间:2012年1月8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人事处制一、简表姓名邵龙义性别男国籍中国出生年月1964年2月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及学校198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学位博士现任职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现任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行政职务从事专业关键词煤田地质学、沉积学、环境地球化学主要学术兼职1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3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矿物学委员会委员4中国煤炭学会煤层气专业委员会委员5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6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委员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简历和工作经历)1983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地质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工作。1992年12月副教授职称1998年1月教授职称,2000年1月博士生导师。2003-2009年任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系主任1995.9-1996.10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访问学者及博士后;2001.8-2002.6英国Cardiff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客座教授所在平台、基地、团队简况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田地质学及中国聚煤规律科研团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岩石学”教学团队二、申请人主要学术贡献、重要创新成果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本栏主要填写近五年取得的学术成绩,五年前取得的特别突出的学术贡献和重要成果也可在此栏反映)申请者围绕煤沉积学及煤田地质学领域,坚持在层序格架中厚煤层及优质煤的聚集模式、煤层中所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记录、以及燃煤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进行探索。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及其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各种基金项目,以及国家“973”专题2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项,近五年承担各类项目37项,完成项目经费1200余万元,在研项目经费505万元。提出“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理论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厚煤层聚集模式;针对中国东部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提出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煤炭资源勘探目标区的地质研究-地震探测-钻探验证的三位一体的勘查方法。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及致毒机理等,提出燃煤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提出可吸入颗粒物毒性来源等。近五年发表120篇,专著3部,参编专著5部,SCI收录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通信作者14篇。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还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6次。获得科技部2008年优秀野外工作者奖。获得2010年度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主要学术贡献:1)多年来致力于含煤岩系沉积模式及层序地层研究,提出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幕式聚煤作用”及“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模式最近几年来,申请者针对国际上普遍盛行的“最厚的煤层一般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观点,我们团队结合中国的含煤岩系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提出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下的综合聚煤模式,只有在滨岸平原靠陆一侧的基底构造沉降速率不是很大、泥炭堆积速率大于基准面上升速率(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时,最厚的煤层才可能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而在靠海(或湖或盆地中心)一侧,盆地沉降速率明显较大、泥炭堆积速率小于基准面抬升速率(可容空间增加速率)时,最厚的煤层只能在海侵面附近形成。而在最大海泛面附近形成的煤层厚度最小。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提出一个综合的厚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模式,即可容空间在最大海泛面附近增加速率最快,因而在滨海平原靠陆一侧厚煤层堆积在最大海泛面附近,而在靠海一侧(如广西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厚煤层堆积在海侵面附近。同时还提出了“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的思想,即煤层形成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碳酸盐沉积滞后时段”中,“滞后时段(LagTime)”指在海平面上升至碳酸盐台地上之后到碳酸盐真正开始沉积之前的一段时间,很多学者研究发现,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后海平面上升到佛罗里达陆棚上之后,碳酸盐并没有马上沉积下来,而是在数千年之后才沉积下来,在这数千年的“滞后时段”中,红树林泥炭则大量发育,形成了红树林泥炭层,最终的层序是不整合面—红树林泥炭层—海相碳酸盐沉积,这一看法可能解释中国晚古生代大部分以石灰岩为煤层顶板的含煤旋回层成因,为我国新一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针对中国独特的碳酸盐岩含煤岩系,提出了包括台地总体变浅成煤、台内滩丘变浅成煤、以及台地边缘浅滩变浅成煤等碳酸盐台地综合聚煤模式。从煤岩、煤质、煤的地球化学方面对高有机硫煤的成因进行研究,发现煤层中的超微细菌、海相化石及自生白云石等特征均与成煤期海水活动有关,煤岩、煤质及煤的地球化学指标可用于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代表性论著:ShaoLongyi等,2003,J.Geol.Soc.London(伦敦地质学会杂志,);ShaoLongyi等,1998和2003,Int.J.Coal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WangHaoandShaoLongyi2011),Int.J.CoalGeol.(国际煤地质学杂志);邵龙义等,2008,地质科学邵龙义等,2009,沉积学报。获奖:2005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黔桂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模式研究》(邵龙义排名第1)。2)积极推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深部煤炭资源预测勘查中的应用,提出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的煤炭资源勘探目标区的地质预测模式,同时总结出地质研究-地震探测-钻探验证的三位一体的勘查方法。针对煤炭资源特性形成过程的特点,遵循“区域赋煤规律综合研究-地震勘探-钻探验证-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综合研究-深部煤炭资源预测-深部煤炭勘探开发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从典型露头剖面、钻井剖面精细研究入手,通过层序格架下的聚煤模式以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通过聚煤规律、聚煤期后构造演化和岩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煤炭资源赋存的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通过对深部预测区地震和钻井施工,结合区域赋煤规律成果,在对深部预测区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详细研究深部预测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提高我国深部煤炭资源预测勘查水平。最终形成一套“地质研究-地震探测-测井验证”的三位一体的煤炭资源勘查模式。代表论著:邵龙义等,2008,《环渤海湾西部石炭系-二叠系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地质出版社)、邵龙义,2011,《四川省攀枝花宝鼎盆地煤沉积环境与资源预测》(地质出版社)、鲁静和邵龙义,2010,《鲁西南石炭系-二叠系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预测》地质出版社。王佟、樊怀仁、邵龙义等,2011,《中国南方贫煤省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对策》科学出版社;邵龙义,2007,“FrontiersofEarthScienceinChina”(约稿)、“沉积学报”等获奖: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深部煤炭资源预测勘查模式及应用研究》(邵龙义排名第一)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南方贫煤省区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与潜力评价》(邵龙义排名第5)2008年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成果奖《四川省攀枝花市宝鼎矿区煤炭资源预测研究》(邵龙义排名第3)2010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攀枝花市宝鼎矿区西部外围煤炭资源预测研究》(邵龙义排名第2)。因为这些成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还获得2011年度国土资源部找矿先进单位称号。3)对我国西北地区内陆盆地侏罗系聚煤作用的研究,提出西北大型陆相含煤盆地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以及该格架下厚煤层展布模式,预测出西北侏罗纪含煤盆地的勘查目标区对我国西北早中侏罗世陆相盆地进行详细的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出与构造活动有关的盆地沉降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对聚煤作用的控制机理。以地层厚度代表当时构造沉降幅度(沉降速率),以砂砾岩百分含量代表当时的沉积环境,勾绘出不同聚煤期煤层厚度与构造沉降幅度及砂砾岩百分含量的三维相关关系图,提出在中等沉积幅度的、陆源碎屑供给不很充分的三角洲间湾及下三角洲平原环境是最为有利的聚煤作用场所,提出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对含煤性、煤层分布和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厚煤层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其次为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基本没有厚煤层发育。综合研究区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在不同沉积环境、层序格架中分布特征等研究成果,提出了湖侵过程中废弃的辫状河冲积平原、古隆起和三角洲间湾等聚煤模式。结合区内构造控煤样式研究提出了西北各主要含煤盆地的煤炭勘查的目标靶区,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及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论著:ShaoLongyietal.,2003,AAPGBulletin邵龙义等,2010,《古地理学报》邵龙义等2009,鲁静和邵龙义等,2011《煤炭学报》获奖:2008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炭资源形成条件研究及资源评价》(邵龙义排名第2)2011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北侏罗纪煤炭资源形成条件及资源评价》(邵龙义排名第2)。4)利用单颗粒手段表征燃煤排放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及致毒机理等,提出燃煤排放大气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提出可吸入颗粒物毒性来源等,认为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Zn,是致毒的主要原因煤炭在利用过程中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极大危害,中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很多城市具有煤烟型污染的特征,申请者利用煤田地质及煤地球化学理论及研究手段,对燃煤排放大气颗粒物进行单颗粒表征手段及并进行健康效应评价,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研究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单颗粒显微形貌类型划分,识别出颗粒物中的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矿物颗粒、生物质颗粒物、煤屑、残炭、盐类和超细颗粒物等显微形貌类型,按颗粒类型进行颗粒物的粒度谱分析及数量浓度源解析,提出颗粒物来源的图像解析法。利用质粒DNA氧化性损伤实验及SDS-PAGE实验等生物化学方法,分全样及水溶样品,对煤烟型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地球生物学研究,发现烟尘颗粒物相对于矿物颗粒及飞灰颗粒来说,其生物活性及毒性最强,提出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特别是Zn,是致毒的主要原因。利用单颗粒研究方法及煤田地质学手段对大气颗粒物特别是沙尘暴颗粒物进行矿物学研究,提出北京市本地源的沙尘颗粒含白云石及石膏等矿物,而外来源的沙尘则不含或少含这两种颗粒物,研究成果有利于判断沙尘暴来源及沙尘暴治理。代表性论著:发表SCI收录的论文有12篇,出版专著1部《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及生物活性研究》(邵龙义等2006和2008气象出版社,共209页),获奖:2007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2008年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2004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邵龙义个人还获得中国环境学会2005年优秀环境工作者奖中国资源利用协会2011年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个人奖。5)积极致力于本科教学与培养研究生,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奖励,并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邵龙义2010年度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承担的本科生“岩石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9)及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9);负责建设的“地质工程”本科专业还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08)和教育部特色专业(2009);北京市2008年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煤炭行业地质工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负责人:曹代勇、邵龙义);培养的博士生获得2010年度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的博士生获得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三、申请人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情况3.1近五年申请人承担主要科研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