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执行主编yqzhang@mail.hust.edu.cn2007-10-26日于西南大学培训学院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两大主题中的隐喻:高等教育与市场的、竞争的相关性提高了——面临市场经济环境,高等教育正在提供某种产品与服务,高等学校办学越来越受到市场因素和消费者因素的影响。两大主题的凸显受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激发。特罗:高等教育增长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质量是一个广泛运用于产品和服务中的概念,通过比较而产生质量判断,因比较的范围和对象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质量判断。与自己比——导致质量改进;与同类比——产生差距或最优;与质量标准比——产生符合程度;与需要的满足比——产生满足需要的程度或适用性。各行各业、各类产品都有相应的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被认为是合格产品或优质产品。人们一般也将质量看作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对用户需要的满足程度。由于用户需要比较复杂,且满足程度往往是用户的一种主观判断或感受,因而质量判断往往会随用户主观需要和要求的变化而变化。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将质量引入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质量。关于教育质量,人们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这种解释突出了对教育水平、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体现在培养对象上。这种解释是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的,所讲的教育质量实际上是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教育服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育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对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小,等等,必须纳入教育质量的范畴。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产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包括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而体现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包括教育系统对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公平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还只是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范围内讨论高等教育质量,将高等教育质量简单地与人才培养质量划等号,这无疑窄化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使人们只是从一个方面去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并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使那些被高考分数线挡在高等教育大门外的青年学子获得了高等教育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多,但同时可能使大学生平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投入相对下降。从狭隘的高等教育质量内涵来看,可能会得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简单判断,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由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的,因而会在政策上采取限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这种认识和判断,由于没有全面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因而是片面的,是不利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层次的形成,除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以外,还有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我国70年代前,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入学率……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办学条件衡量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90年代的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20世纪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就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际来看,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就谈不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育质量标准的确立,应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矛盾相适应,应以时代主题作为思考和确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指南和原则。在精英教育阶段,人们关注的是人才的培养质量,考虑如何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就是发展,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质量的主题或重点应该实现某种转变。质量标准中的优先性原则——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主题,在兼顾质与量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要优先考虑质量标准中的某一方面。满足广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教育公平,就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目前有两个重要主题。一是切实提升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要的能力,以及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高等教育界主要关注前一个主题,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估,强调教授深入教学第一线,评选国家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等等。高等学校普遍开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高等教育界对第二大主题却有所忽视,或者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集中表现为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存在诸多非议,主张实行规模紧缩。这种认识是不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公平、重视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等教育统筹和均衡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城市与农村高等教育的统筹与均衡发展,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与文化素质。发展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发展,科学发展观并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促进公平的发展,协调有序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还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质量标准,还是少数掌握了话语权的人的质量标准,并没有考虑弱势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诉求。当既得利益者在呼吁他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下降时,我们是不是要关注那些被挡在高等教育大门之外的人的感受呢?我们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想买又买不到、卖不起的那些消费者,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怎样的看法?我们需要关注第一方面的质量问题,但更需要从第二方面来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作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起到积极作用。将高等教育质量狭隘地理解为现有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有局限性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既需要政府的调控,更需要建立高校的自我约束机制。对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只是一种外部控制,这种外部控制只有真正转化为高等学校的质量意识和内部控制,才能产生长远的稳固的持久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控制过程,可以看作是政府与高校围绕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而进行的博弈过程。如果高校没有真正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就会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逃避政府规制与约束的行为。高校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需要借用市场机制来形成。政府的约束和市场的约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过于忽视了市场机制,过于热衷于政府行政控制。谁该转变高等教育质量观?政府和公众,关键在政府。高校要转变质量观,但是高校质量观的形成是受政府和公众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影响甚至决定的。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控制者。就总体而言,政府虽然逐步在改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高校正在逐步获得某种办学自主权,但是高校办学质量是由政府来评价,而不是由社会或者市场在评价。公众的传统观念需要引导。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转变到哪里去?《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质量观的确立必须以发展为核心,必须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限制高等教育发展。同时要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来解决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多样化的质量观——要避免用单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确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整体性的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系统角度,从整体上来认识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要把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要,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高等教育公平等纳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范围。受文化传统的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观仍然还没有转变过来,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大众,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者,即广大民众克服过去所持的单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政府不仅自己要转变质量观,还要引导民众转变质量观,而不是简单地适应。重要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的约束力来促使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没有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还没有把发展的自主权、约束权还给学校、交给市场;高等教育领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高校也没有建立起自我发展的约束机制,还没有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动力和活力。对市场竞争的认识有片面性:只看到了市场竞争带来的短期的局部无序状态,没有认识到竞争可能带来的总体有序局面。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来源。市场暗含和确立了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必然是多样化的、总体性的,是促进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的,是鼓励竞争并激发学校活力的。市场在检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约束着学校的办学质量。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市场竞争和市场引导的产物,而不是行政力量规定或引导的产物。二、关于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问题关于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议论者甚多。高等学校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强是特色、人强我新是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学科专业特色。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中也建立了一项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考核项目,并将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特色意识的觉醒应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进步。办学特色讨论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为何说这是一种进步?为何只在最近几年才形成热潮?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意识的觉醒;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强烈的发展愿望。特色是与市场、竞争、自主、发展等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这在经济和商业领域有典型表现。特色就是差异、特色就是多样化。讲办学特色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市场环境、公平竞争、市场机制、主体独立自主、市场决定生死。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所谈论和建设的办学特色,还仍然是在不完全和不充分条件下进行的特色化发展探索,因而呈现出诸多矛盾与问题。比如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政府评价、政府评价影响公众评价或认可,学校竞争不涉及生死存亡问题、竞争的不公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办学的特色化成为口头上重要但事实上并不重要的问题。完全的市场竞争才能产生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当前民办高等学校正在面临完全的市场竞争,其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是可以期待的。中国公办高等学校只能说处于有限竞争状态,其办学特色并不明显,并没有真正把办学特色上升到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然处于卖方市场,由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高等学校还并没有为生计发愁,竞争的压力还不大。就像市场上的商品总量少和花色品种仍然单一一样,老百姓是在无可奈何地购买和消费,高等教育供给存在事实上的垄断。这其中有政府的保护,如政府仍然实行招生名额计划配置,仍然付给高等学校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仍然承担高校的运行成本,仍然为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愁。学校则只管招生,越多越好,越多学费收入和拨款越多,毕业生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只要应付教育部的抽查即可。政府正在为这种保护付出沉重的代价: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下降;管制和评估运行成本太;有令不行,令行不能禁止。在政府与高校的博弈中,政府是事实上的受害者。这种有限的市场竞争很难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很难真正使高校把办学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