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居住建筑结构类型。这些建构类型主要由抬梁、梁斗、干栏和砖墙式等类型,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结构类型。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1、抬梁式和穿斗式•抬梁式是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柱上再架梁的木结构,多用于北方,空间较大灵活。穿斗式是用枋将柱串起,这样山墙的抗风性较强,但空间较小,多用于南方。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2、干栏式•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栏也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3、砖墙承重式•砖墙承重式建筑结构类型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多用于北方四合院住宅中。一般在前、左、右三门房屋正中间砌墙,除了解决架檩传载外,也可以合理安排火炕的位置,从而形成半式的房屋。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4、土楼•土楼,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5、碉楼•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藏区高碉和广东开平碉楼为典型代表。•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6、窑洞•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7、毡包•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8、帽形屋•基诺帽形屋是我国少数民族基诺族人的传统民居,正方形,尖顶物,和戏台上三国名将诸葛亮戴的帽子一样,因此称为“帽形屋”。一、居住建筑的结构类型•9、船形屋•黎族的住房是古老的民居——船形屋。它的外形象一条被高架起来的船,门外有船头(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整座房子用木柱支撑,离地面1.5—2米左右,用竹片和滕条编成架空地板,靠小梯上下。明代《海槎余录》载:“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栏房’”。黎族民居船形屋,亦属于干栏式住宅之一种。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1、晋陕居民特点:大门为雕砌的砖影壁,进入后设垂花门,庭院布局为二进或者三进的四合院。为了防风沙采用窄天井,庭院内正方和厢房多有廊,乡间大宅常有一座小房形砖楼可以瞭望。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2、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3、江浙居民•特点:气候潮湿,无严寒酷暑,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江浙居民建筑的朝向多为南或东南,白墙灰瓦构成素净的色调,少数大宅还用彩画,构图灵活,给人明快感觉。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4、湘赣民居•湘赣地区的民居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类似于皖南徽州民居,远处看,白墙青瓦,古朴而淡泊;近处看,其建筑精巧细致,蔚为壮观。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5、湘西民居•湘西民居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山区,广泛使用有顶无墙的出檐。柱廊、过亭等半露天空间用于遮蔽雨水与烈日,也使用外观变化多端。木架柱身外露,与柱间的白墙或木板墙配合默契构成独有风景。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6、福建民居•现存的以明、清两代为主的福建民居,不仅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尚书第”、“大夫第”、“进士第”、“九厅十八井”等大型府第,也有聚族而居、粗犷雄伟的土楼、土堡,还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点缀在幽谷溪畔,建筑布局活泼自由的民间小舍,更有不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和谐、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福建民居深深地扎根于民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显示了福建独特的地方建筑特色和建筑装饰手段,广泛地集中了传统建筑营建经验而世代相传,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某些独特的布局形式及营建手法,至今在许多地区新建住宅时仍被沿袭使用。二、近代乡土居民类型•7、白族民居•白族民间建筑。普及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白族聚居区。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墙屋角习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总结•学习中国的居住建筑有利于我们队各地各族的不同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领略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