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古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目录欧洲文化圈(一)2欧洲文化圈(二)3伊斯兰教文化圈4印度文化圈5中国与东亚文化圈1近代的曙光6欧洲亚洲旧大陆欧洲和地中海基督教文化圈中亚和西亚伊斯兰教文化圈中国和东亚儒学佛教文化圈印度和南亚多元宗教文化圈中古世界多种文化圈示意图第一章中国与东亚当世界进入中古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呈现与西欧和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同时,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又与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朝代的更替和边疆民族的入主中原都曾经造成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统一局面的破坏,但是从基本趋势来看,中国中古文明是在统一的格局下繁荣和兴盛的,并成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第-节中国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西晋灭亡后,中国北部陷人十六国的大混乱、大动荡时期。东晋(317-420年)偏安江左,也不能持久,由宋、齐、梁、陈诸王朝相继,北方则是北魏、北齐、北周诸王朝,造成了近两个世纪的南北朝对峙,直到6世纪末建立起隋朝才又走向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四百年间,中国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经常处于停滞衰落时期,恢复与发展往往只是局部与暂时的现象。北方破坏尤为严重,大量人口南逃,江南日益开发,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到南方。在这一场大变化中,封建的经济组织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形式。265-316年的中国•东汉末年,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加强,成为豪强大族,许多农民被迫依附于这些人,受其庇护,但亦受其奴役。依附农民数量日益增加,恃豪强势力不向国家负担赋税徭役,损害了国家的利益。所以中央政权总是反对这种倾向的发展,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限制它,如打击豪强,检刮户口等等。但是,国家赋税徭役的剥削不断加重,战争的掠夺破坏旷日持久,小农经济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上要想得到维持,只有托庇于大地主的保护,而大地主们当然也十分愿意提供这种保护,所以依附农民日见增多。当时依附形式多种多样,程度亦各有不同。最常见的一种是“客”。客起初是人身自由但被迫佃种地主土地受其剥削的农民,仍被国家认为是其管辖下的编户齐民,但实际上已不受国家控制。西晋初年立品官占田荫客制,正式给予官僚贵族以荫庇佃客的特权,使佃客的存在取得合法地位。“其应有佃客者,宫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虽然国家规定有荫客的限额,但实际上限制不住。许多佃客更以宗族聚居形式依附于地主。•进人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大混乱,汉族农民纷纷逃往江南,沦为佃客,佃客制更日益发展。佃客耕种主人的土地,负担的大约是一种分成租。租额如依屯田制度类推,则为地主六成、农民四成,或者对半分成,他们的身份也日益降低,受豪强控制,不能自由离开。东晋时明确说明“客皆注家籍”,即客丧失了独立的户籍,人格减等,成为半自由人。所以这时出现了“免奴为客”的记载。即释放了的奴隶只能成为客,证明客是身份低于良人的半自由人。•另外一种依附者被称为部曲。部曲是豪强地主的私兵,在战乱年代,既用以保卫其割据独立,也用以互相攻伐。部曲的来源有的是从依附农民中征召而来,也有的是收编的流民,或志愿投靠大地主的宾客等。部曲的存在十分普遍,数目也很大,史载有部曲千人的并不少见。•部曲依附于主人,为主人效死疆场,自然更靠主人供其生活。但供应这种庞大的部队也十分不易,所以部曲除了战时作战外,平时也为主人服役种田。他们的身份也日见下降,法律上视其为贱口,甚至出现了买卖部曲的记载。•还有一种地位最低下的依附者即奴婢。由于战争不止,小民流离失所,无以为生,自卖为奴或被人掠卖的很多。各少数民族在战争中又大量掠人为奴,犯罪没为奴婢的也不少。南北朝时,奴婢劳动的使用相当普遍。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可以受田,而南朝记有奴婢数百以至千人的地主也屡见不鲜。奴婢的劳动在当时不仅在家内使用,而且用于工农业劳动中,所以流行着“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成语。不过这时的奴婢虽然身份很低,但他们往往在经济上仍是独立小生产者,不是一无所有的会说话的工具。•许多大地主,依仗奴役着的大量依附农民,形成割据一方的势力,经济上也呈现出一种独立性。他们为在战乱中据地自守,多建立被称为坞、堡、壁、垒等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中心是一个大堡垒,住着大地主本人及其家属,以及姬妾、奴仆、宾客、部曲之属,担负着供主人享乐或保卫主人的任务。四周还居住着各种工匠,制造供应当地的各种手工业品。更大量的居民则是各种身份的依附农民,世世代代耕种豪强的土地,受其剥削。西晋末年,北方“五胡”十六国长期战乱,各种割据的堡坞等更为发展。聚居在一起的人往往还有宗族关系,即坞主既是大地主,又是聚族而居的全宗族的首领,用宗族关系的面纱掩盖着剥削关系的本质。不过这种堡、坞并不同于西欧的封建庄园,劳役租在这里不占主导,也没有在法律上形成一套固定的形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货币经济衰落。工商业遭受到不断破坏,日渐退步,还能维持的多为官营手主业,民间手工业者被迫依附到豪强大族或军将门下,为其生产,甚或又退回到农村中,和农业相结合而存在。所以商品流通量缩小,货币作用减弱。东汉末年,黄金已退出流通领域。魏时一度罢五铢钱,令百姓以谷帛为市,于是五铢钱也不甚流行。但用谷和帛作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的情况,流弊不少。以后历代对货币屡兴屡废,十分混乱。但总的是它的流通减少,自然经济的程度有所上升。所以北齐的颜之推曾描写理想的经济是:“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耳。”北方的曹魏政权江南的吴国西南的蜀国•当然,当时的商品经济并未完全消失。贩运奢侈品的富商大贾,仍然不少,在许多城市中活动,并且和官僚勾结在一起,经营牟利。买卖一般商品的集市也依然存在。说商品经济衰落,只是从比较而言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其后果从西汉末年以来,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即逐渐向内地迁居。迁居的原因有政治的、经济的,情况不一,充分显示了先进的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内迁的人中很大一支是匈奴。东汉初年,呼韩邪单于率所部五干余归降,入居今山西离石县一带,为汉守边。曹操时分匈奴为五部。他们已发展到今山西中部各地,总数达数十万人。继匈奴而崛起于漠北的鲜卑,在檀石槐之后,分裂为数部,魏晋时也渐人居中原,杂处河北、陇西等地。在中国西北,青海、甘肃一带,原还住有氐、羌这些少数民族,也渐进人陕西南部一带散处各郡。据说关中人口百余万,氐、羌约占半数,可见内迁的少数民族数目不少。•北方各少数民族原是较为落后的游牧人,进人内地后,受汉族影响,大都转向农耕定居,接受汉文化也日深,有些部落组织瓦解,一些人变姓名为汉姓,并采用汉语。其中个别人物如后来起兵反晋的匈奴统帅刘渊,师事上党儒生崔游,习易、诗、书三经,尤好春秋左氏及孙吴兵法,并博览史记、汉书及诸子百家,文化程度和晋的士族不相上下。不过他们大都还保留着自己的部落组织,有酋长等统帅,也还保留着自己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汉族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西晋统治者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总的说来是极力压迫、虐待、剥削。或把他们收作佃客,令其耕作,或把他们掠卖为奴隶。西晋时有一个并州刺史司马腾,曾派兵大捉胡人,两人一枷,押到冀州去出卖。这自然引起这些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的仇视。西晋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也歧视猜疑,认为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随时可能起来反叛,所以也有人主张用兵把他们逐走,即所谓“徙戎”,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3世纪末,西晋统治阶级内部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战争以及与之俱来的天灾,使人民无以为生,到处出现流民起义,杀官吏,烧城邑。进人中原深受西晋统治阶级压迫的少数民族也在这时起兵反晋。304年,匈奴族领袖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自称汉王,得到许多反晋军队归附,势力渐强,308年自称皇帝。311年,刘渊之后刘聪遣军攻下西晋首都洛阳,俘晋怀帝(307-313),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焚烧官府民房,纵兵大掠,洛阳成为一片焦土。从此以后的I30余年间,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各地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地方性政权,互相攻伐,杀人放火,庐舍为墟,黄河流域文明遭到大破坏。•这些地方性政权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各少数民族,由于他们身受汉族统治阶级的欺压,此时得以反过来加以报复。再加上他们的落后性、野蛮性,所以屠杀、破坏十分酷烈。其中特别野蛮的是羯族石勒、石虎的后赵政权。石勒在战争中凡俘获二千石以上晋官,除少数几个不贪污的外,其余全部杀死。攻下城池后,烧杀劫掠破坏无余,常坑杀数千数万人。石勒的继承者石虎,更为凶残暴虐。他在长安、洛阳、邺城(河北临漳)大修宫室,每次征发十几万、几十万人,督责繁苛,死者无数。又四处出兵征伐,要人民供应米绢等物,许多人因完不成而被逼令自杀。羯族统治者的野蛮统治激起广大汉族人民不满,加深了民族矛盾。古代中国•但稍有见识的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都知道,如要使自己的政权巩固,必须学习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实行汉族的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统治方式,并任用汉族儒生。石勒统治时期,用汉人张宾,提倡经学,重视低级士族,建立各种制度,以缓和汉族农民的反抗。前秦苻坚,任用汉人儒生王猛,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不断扩充势力,曾暂时统-北方。后来因为不接受王猛不可攻晋的意见,出兵攻打东晋,383年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导致政权瓦解。原来十分落后的鲜卑拓跋族,在建立北魏王朝后,是经过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的改革,改变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行均田,立三长,建立一整套仿汉族的典章制度,令鲜卑百姓着汉服,禁说鲜卑语等,才使得政权能巩固下来,为后来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代中国•从西晋末年到隋朝重新统一中国(589年),其间经过近3个世纪。这一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北部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虽然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斗争复杂残酷,但是先进的汉族文化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仍在发生作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各少数民族,学习了许多先进的东西,日益汉化,并且吸收了许多本来居住在边境以外的各少数民族进人中原。而汉族也从各少数民族那里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到隋统一之时,大体上已完成了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的融合。第二节唐、宋时期的中国•中国的唐代是一个辉煌的大时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当时世界各国很难与之匹敌。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兼收并蓄,吸收中国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文化,加以损益,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所以唐代又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时代。•宋代号称积贫积弱,那是因为它在军事上老是不敌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封建经济而言,宋代可说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现象。有的学者估计它的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现代化的边缘,只可惜因为人口的负担过重,这一步没有能够迈过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假说而已。•唐宋时期政治概况唐宋的中央政府无疑是强有力的,不过由于幅员广大、交通相对不便等原因,唐宋皇帝往往只能有效地统治全国主要的地区,特别是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越靠近边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就越差,近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时期并不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独立或半独立政权,有时能扩大势力到相当广阔的地区甚至对唐宋中央政府形成威胁。像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兴盛,都在政治上、军事上使皇帝面临严峻的考验。有唐一代国力强盛,仍历尽艰难,始得守备开、发边疆成绩卓著,直达今中亚地区的阿母河、锡尔河流域。而且邻近各国也纷纷臣服,并因仰慕中国灿烂的文化成就而奉之为学习榜样,日本和朝鲜吸收中国文化的效果尤其明显。•然而唐朝仍因以北方少数民族为核心的藩镇割据而陷于动乱,由衰落而至于覆灭。宋朝则曾先后受到辽国、金国的军事进攻。靖康二年(1127年),宋都城开封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同年宋高宗即位,建都杭州,是为南宋后亡于蒙古(I279年)。尽管朝廷在管辖周边地区时常有鞭长莫及的问题唐宋政府与从前各朝政府相比较仍有重大的进步,在开疆拓土和与边疆民族融合方面有了许多成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