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缘起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生自由诵读)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而当他修葺之后。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生齐读)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生:母亲,祖母,妻子。师:还有补充吗?生:大家庭。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同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生: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抓住庭院前后变化,从作者的客观记述中看出其深长感叹。而当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感情外露了,文中有一词大家注意到没有?(生齐答:余泣)好,我们来分析他为何而“泣”。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老王》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生:因为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现在老妪提起。引发他对母亲的想念。师:那如果我把“妪每谓予曰”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改成:“尔母爱子女,甚矣!”归有光会“泣”吗?生:不会吧。(师:为什么不会?)文中写到他母亲的时候非常形象。首先是老妪指着一地方说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使归有光觉得面前真站着他的母亲一样;接着又有母亲的动作“叩门扉”,还有她的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这些就把一个母亲再现出来了。面一改之后这种味道投了。师:再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生:对儿女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母亲。师;是的。通过老妪之口,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母亲慈颜犹在,这怎能不让幼年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归有光黯然泣下?我们再来看他又是如何写祖母的。请同样关注细节。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她的自言自语说明她对这个孙子有殷切的期待。而“顷之,持一象笏至”中“顷之”一词,指时间很短,则说明她的一种急切的心情。至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真切的叮咛与勉励。师:不错。祖母对他有期待有勉励。那大家如何理解这句话:“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说这个孙子怎么像个女孩子?生:这话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怜爱。首先“过余”课后注解是:“到我这里。”这个“过”解释成“到”应该是“拜访”义项的灵活翻译,就是说她来这儿是特意来的,不是正好路过;其次“久不见若影”一个“久”字表现出祖母对这个孙子的记挂关心,正因为久不见,才特意来看他;荐次,临去的时候“以手阖门”是轻轻地关上门,说明她是赞赏孙子在轩中认真读书的;最后送给他象笏则是最好的鼓励了。师:讲得有条有理,很有说服力。想起这些,再“瞻顾遗迹”,归有光“长号不自禁”啊!同样是感情的外露,可为何前面是“余泣”,而此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呢?生:前者有老妪在,这儿只有他一个人。师:哦,这是一种外在因素,那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吗?生:前者毕竟是老妪的回忆,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后者是自己亲身所经历,并且还有“遗迹”即“象笏”在。生:幼年丧母是悲伤的,但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托更让他悲伤。生:赡顾遗迹,往事涌上心头。一方面是家庭的衰落,一方面是祖母的期望。一方面是时间流逝而自己功名未就,他为辜负了祖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他无力去重振家风,光耀门楣。这种悲是很沉痛的。师:大家的分析越来越深入。幼年丧母是作为子女的身世之悲,而功名未就是作为读书人的职责之悲。古代文人读书主要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当时的归有光既不能“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想当初在轩中“偃仰啸歌”时的满怀抱负,得到祖母勉励时的昂昂斗志,而现如今却一无所成。所以,前者之悲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的;而此处的悲则是?(学生:放声痛哭,失去控制。)是的,如潮水汹涌失去控制。师:母亲、祖母、妻子是归有光生命中重要的三个女人,当他回忆起妻子的时候又会怎样?请自由而深情地诵读四五两小节。(学生读)读完我们会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词(学生:《江城子》),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师生背诵《江城子》)同样是悼亡,苏东坡说“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归有光既不写“断肠”,也没有前文的“泣”、“号”,他到底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内心之悲的呢?生:最后一段写妻子已死,而她亲手所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作者睹物恩人,而物在却人非。看似平常的语言中,“手植”和“今已”却说出了无限怅惘之情。师:有人曾用八个字来评价这个结尾“余韵徐歆,悠悠不尽”。无限思念、怅惘、痛苦就在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生:第一节写到修葺后的喜,而这儿写“吾妻死,室坏不修”形成反差,不修,是因为内心异常痛苦,没有心思去修。师:只是没有心思去修吗?请大家注意他的婚姻生活怎样?生:婚姻生活应该是很幸福。两人相亲相爱,感情深厚。师:请具体分析。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时”,说明妻子经常来轩中,“问”、“学”对应的应该有“答”、“教”,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生:诸小妹的话也表明他们夫妻感情好。诸小妹会问,肯定是妻子向诸小妹讲过在轩中“问古事”“学书”的事,可以想象妻子在讲的时候是如何的甜蜜。而作者时隔多年还记得这样一句生活中的平常话,是不是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在意与爱呢?师:好,那你说说他为何“室坏不修”?生:很明显,“室坏不修”一方面是内心痛苦没心思去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怕啊,怕睹物思人,因为轩中有太多与妻子甜蜜生活的回忆。因此,作者写“室坏不修”有对妻子早逝的无限伤感,而写轩中两人的幸福生活也是写其无限伤感,正所谓“以乐衬哀”。师:好一个“以乐衬哀”!以乐衬哀,一倍增其哀啊。一个八岁丧母、在政治上又没有成就的青年读书人,他的内心是孤独的。然而在他二十三的时候,一个温婉、聪颖、贤惠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他们情投意合,亲密无间。“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多少文人所追求的啊——如历史上的陆游与唐婉——此时的归有光精神上得到了抚慰。因此归有光是幸运的,然而他又何其不幸。五六年后妻子就去世了,他的幸福也就戛然而止。尝过幸福而又失去了它,比从没尝过幸福更让人难以承受。爱妻的早亡是他不能承受的痛,这种痛已无法言说,只能幽幽地说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此时的情感不再外鳝而是?(学生:含蓄)是的,含蓄深沉!请再次自由诵读,体会其深沉含蓄的丧妻之痛。(生读)师:弘一法师的手迹里,有一幅极有名气,四个字:悲欣交集。这不也正是归有光的真实人生吗?厚重。从哪儿来,从真实的人生来,从悲欣二字来。本文通过对琐事、细节的描绘来表现作者的悲喜,可谓事细而情深。“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师:课后请认真阅读《顶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和《亡人逸事》,注意其用细节琐事刻画人物的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人物片段,200字左右。下课!思考由于事先告知过学生有老师要听课的,因此他们预习得比较充分,总的来说教学进程比较顺畅。回顾本课实录,觉得基本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当学生思考不深入时,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当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等原因领会不到一些内涵时,教师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期让学生的体会能上个台阶。并能够沟通课内外,加以拓展应用。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么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课堂上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深情朗读。尽管也有诵读的环节,但更像过场,效果不好。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