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一篇教育管理学总论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意义和特性一、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1.管理的定义: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以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2.管理的要素:(1)组织(2)目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非盲目行动(3)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以这些资源为中介(4)效率付出少,得到多二、管理和行政行政与管理无本质上的区别,很多情况下,两者交换使用。三、管理活动的意义1.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2.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4.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5.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6.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四、管理活动的特性1.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时、空等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9c前,生产力的限制,管理凭借经验判断;19c末—20c中近代大工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管理科学化、标准化;20c后—21c信息时代的到广义角度上看待“行政,既有可能是指政府部门管理活动;也有可能是指一般管理活动。”2来管理呈现民主管理特征,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因此时代变换,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第二节教育管理活动概述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1)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2)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3)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1.现代教育以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现代教育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体系,且教育经费开支大,面对这一庞大事业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庞大: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到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成人教育。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A.国家越大,各地差异性就越大;B.同一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不仅为了领导教育,更重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二、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1.相同点:a.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b.对象都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c.都表现为一个过程;d.管理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2.不同点:a.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于定论和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氛围等。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将其具化为明确的、可操作的方案。b.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教育管理很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评判标准。c.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如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能像企业那样主要依据效率原则形式,更多需要依据统一标准和公平法则。倾向对薄弱学校的分配资源。d.教育系统中,教学专业化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冲突现象。e.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复杂多,因为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往往无法控制。f.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三、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经验管理:个体的亲身感受、直接体验、传统的习惯定势,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模式:a.管理过程中更加看重管理理论指导,不盲目轻信个体感受;b.管理机构层次分明没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c.管理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常用技术手段分析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统计d.管理注重民主;e.较强适应性,和较普遍的推广价值。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事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3四、教育管理的元价值元价值:指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是生存;学术元价值是理性;管理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效率+效果。教育管理中,效率不容易测定,学校中的投入—产出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教育投入的回报往往是间接地、长周期的、难以量化的。因此,在考虑效率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社会效果效用or效能,也就是对社会起的作用。主要从“质”的方面考察,而不是“量”。五、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A.数以千万计的人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B.一大批人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第三节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应将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专门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原因:教育管理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实践和理论基础。自身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对教育极大需求,导致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进而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入学人数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复杂起来,政府对教育事务及管理日趋重视,客观上促进对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学校组织自身的发展。理论基础:20c兴起的工业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超越经验是管理提供可能。2.产生时间: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三、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本书设计为六个部分: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成本较低,能对研究者无法直接参与的事件进行研究对文献的准确性、可信度、代表性不易把握;有些原始资料与当事人政治态度、个人偏好等个人因素夹杂在一起,并非客观中立的事件报道,因而对研究者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和判断能力的要求。4问卷调查法——只要问卷编制合理,样本选择科学,其得到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设计有较强信度和效度的文件不太容易;研究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研究者需要掌握一定统计学方面的知识。访谈调查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任何研究课题都可运用;能了解到问卷调查法所难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花费时间较多;研究者主观倾向较浓,易带有主观偏见,影响研究客观性公正性。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变量,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科学的测量手段,因而难度较高。人种学研究法——强调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类似自然观察法。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校与校、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利于扩大研究者视野,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跨国家、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还能增进对未来教育管理发展趋势的认识。研究者容易只看到表面现象,对深层次因素把握不够;由于对不同地区或者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人文传统的了解有限,导致比较研究只是单纯“介绍”;研究成果较难推广行动研究法——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着眼于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对研究条件跟理论基础要求不高,属于应用研究。如果运用得好,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六、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1.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借鉴国外相似的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学校效能问题、校长领导问题、教师的顶级和职业发展问题等;与对本国实际探索中形成的本土色彩,如校长负责制对其他国家就不一定适用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体现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3.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印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进学校管理实践。教学软件选择、文档建立管理、教育财务信息处理等。4.学科的分化趋势。分支:教育法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评价学等。一方面加强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使这门学科演变成为一个学科群,拓展其研究领域,加深人们对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第一节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早在公元前2000年奴隶制时代,我国就有了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学校。稷下学宫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学校管理范例之一。稷下学宫目的:齐国君主齐桓公,为了发展国立,网罗天下贤才和培养新一代贤士。新的特点:(1)办学体制。官方出资君主出于养士的目的而办,一切费用由国家包下。保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私家主持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以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以自由求学选师。保证了学术的5繁荣和活跃。(2)教学管理形式。其教育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为一体。讲学:包括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是学校主要教学形式;著述: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育才:是办学目的;三合一的管理形式,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学术环境。(3)教师管理制度。学术上不干涉,生活上提供优厚待遇。设各种学术职衔,祭酒、博士、先生等,使学者们免于生活所累,专心学问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学记》是我国如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篇幅不长,但蕴含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1)关于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本着“见过君民,教学为先”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即推行道德教化的儒家德治精神,强调教育重要性。学制: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年:将学校教育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1、2、3、4、5、6、7“小成”;8、9“大成”(2)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①重视入学教育隆重典礼,君主率领百官与师生同祭先圣先师;②教学过程须有一定训诫仪式鼓声上课、诫尺训戒etc.;③君主每年夏季到校观察,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④教学安排多样课堂授课、课外活动、自习,张弛有节,劳逸结合;⑤学不躐等正对学生年龄安排学习不逾越等级;⑥考试制度第一年完毕隔年考察。(3)关于教师管理。①重视教师师尊然后道尊,道尊才懂得敬学;②保证教师素质;③保证教学有方;④教师要有进取心教学相长。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1、儒家学派。(1)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重视管理对象。(2)孟子:着重分析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尊重人。人性善主张内省说,强调管理不是对人的强加和制约,而是发掘、顺应其内在的自觉过程。(3)荀子:人性恶主张化性起伪,看重制度、法令对管理的重要影响。在教育管理中,提倡师道尊严,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2、墨家学派。倡导天下相爱,不应如儒家提倡亲疏尊卑。用人主张唯贤是举。不党父兄、不偏富贵3、道家学派。崇尚“法自然”,认为社会失序并非缺乏管理,而是管理过度。主张顺应对象的自然本性,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4、法家学派。人性“好利恶害”,倡导“依法为教”。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