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心理测量学课程代码0902422总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实践学时/学分学时/学分任课单位教师教育学院所属教研室心理学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开设学期单期(3)课程负责人王新珠主撰人王新珠主审人制订时间2017年9月6日二、课程定位此课程属于应用心理学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讲授如何展开心理测量工作,以及如何对所测量结果进行评价。这一课程以普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内容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这些要求:一是学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教材,二是学生在上学时要认真听讲,并且积极思考;三是学生要积极参加人格测量的实习,比如使用量表测量自己并且评价自己的人格特征。三、课程目标心理测量学主要培养学生四邻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如信度与效度理论等;二是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结构性测量与投射测验的理论与过程;三是学会使用艾森克人格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量以及大五人格理论(简本)的测量技术以及基于测量的人格评价;四是提高大学生对自身人格特征优势与不足的认知与理解,并且能够针对性地提高优化自己人格特征的方式或方法。四、课程内容课程模块课程单元学习目标学时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理论讲授1-4单元项目分析、信度与效度20讲授与练习作业与课堂发言5单元量表编制16讲授与练习作业与课堂发言案例分析6-8单元分数解释与智商测量18讲授与练习作业与课堂发言9-11单元自陈量表与投射测量20讲授与练习作业与课堂发言五、考核方式平时作业撰写占20%,期中考试或测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如果平时上课迟到或早退,酌情从总评中扣分,但扣分不超过10分。六、课程资源此课程内容比较难,将主要以教材为主;艾森克人格量表;16PF量表。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对人格评价有较深厚的理解。七、其他说明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知识水平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课程标准制订说明一、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时数、学分数、先修课程、面向对象、任课单位、所属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等。这些信息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二、课程定位包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等。1.课程性质:主要阐述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本门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2.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说明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在专业能力(知识与技能)、方法能力(过程与方法)、社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的整体预期结果。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四、课程内容阐述学生在特定知识、技术领域的学习内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可按知识体系展开,鼓励以模块的方式设计课程内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课按实践项目展开。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例如布置课外作业、开放实验、调研、参加学科竞赛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1.学习目标描述学生在特定知识领域学习后达成的预期结果。学习目标按以下层次叙述:(1)理论课:学习目标主要指学生知识性学习目标,分“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分析”、“评价”等。(2)实践课程,主要是指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分“模仿”、“独立运用”、“熟练运用”等。2.学时分配在课程总学时范围内,合理分配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学时,鼓励理论课程中适当增加实践学时,要明确标示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学时。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不分配学时。3.教学方式及学习要求描述各单元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条件要求。对学生的学习(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例如布置课程作业。五、考核方式总体说明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和学生获得课程学分的条件,突出过程评价、目标评价、综合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社会评价等)。要充分体现和符合课程的特点。主要写明终结性考核的方式(如笔试闭卷、笔试开卷、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实验等)和最终成绩的构成。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校内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实训基地条件的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网络条件建设,如精品课程网站。(二)师资条件对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要求。(三)教材编写或推荐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和专业网站的开发与利用。七、其他说明本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