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品归有光的“可喜”与“可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再品归有光的“可喜”与“可悲”【摘要】很多资料论及《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可喜”与“可悲”,大同小异,人云亦云,有些理解粗浅之处。品读经典,读懂其深意需知人论世,真诚面对作者与文本。这“可喜”与“可悲”里蕴含着作者欢愉惨恻的深沉内心。【关键词】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喜;可悲“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师姚鼐选编《古文词类纂》,继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之后,于明代三百年间的作家只选取了归有光一人的作品。”[1]归有光的散文到底有着怎样匠心独运、经久不衰的魅力呢?通过其名篇《项脊轩志》即可见一斑。《项脊轩志》篇幅短小,语言质朴,不见华丽辞藻,然表情达意以我手写我心,似从心田自然流出。文章第二自然段说:“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话道出了归有光此时悲喜掺半的复杂心绪和情感,使今天的读者读来仍能深切体会其喜怒哀乐。一、在“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狭小书斋读书,到底是什么令归有光欣喜呢首先,“尘泥渗漏,雨泽下注”“日过午已昏”的项脊轩经由作者亲自改造,变得“使不上漏”“室始洞然”,既不再漏雨又明亮起来,周围环境“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也变得幽静雅致了。其次,如在颈脊之间的项脊轩原无多少令人满意之处,但仔细研读文本就会发现归有光在改造旧屋的过程中充满了以苦为乐的精神、高雅的志趣,在读书时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沉醉其中,陶然忘我。书斋破旧但环境清幽,不正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吗?欣然忘我的状态不正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不谋而合吗?归有光生于昆山一个日趋衰败的大家族,一生执着于举业,七岁入学,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在乡里颇有才名,二十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少年心事当拿云”,写此文时18岁的归有光当是少年得意,踌躇满志。因此,归有光的“可喜”更来源于在书斋潜心读书,自信能在残酷的科场上金榜题名,平步青云,从而光宗耀祖,重振门楣。二、相比于“可喜”,归有光“可悲”的情绪更为复杂深沉首先,为原本声望颇著的大家族分崩离析而悲。归有光出身大族,然而到其父一代已家道中落。归有光目睹“诸父异爨,内处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的混乱场景,平静如水、波澜不惊的文字中却透出浓重的悲哀与心痛无奈。原本亲近的家族成员之间隔阂日深,离心离德,将看重团圆和睦、家和万事兴的大家族闹得四分五裂,乌烟瘴气。这对醉心读书想要金榜题名重振门楣的归有光来说,怎不令其悲叹?其次,为爱自己的慈母早逝而悲。归有光8岁即丧母,只能通过乳母的回忆去捕捉母亲过去生活的痕迹。“某所,而母立于兹”的话给了归有光温暖于心的想象和旋即黯然神伤的怅惘。生活中的某处地方是母亲曾站立过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内心该是怎样心潮起伏。“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这细微的动作和平淡的话语,既心急如焚又小心翼翼,饱含了母亲疼爱子女的拳拳之心。这份爱对于一个对母亲只有零星记忆的孩子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肝肠寸断,泫然欲涕?语未毕,而泪已落。其母辞世之时,归有光尚不懂得人世间生离死别的沉痛,“诸儿见家人哭,则随之泣”,“犹以为母寝也,伤哉”[2]。孩子仍懵懂无知,以为母亲睡着了,可是慈母已天人永隔永难寻觅!“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3]归有光成婚后伉俪情深,琴瑟和谐,然每思至此,仍不能释怀!归有光发出这样的悲叹:“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可谓悲于我心,洒上空枝见血痕!第三,为对自己寄予殷切希望的祖母辞世而长号不自禁。相比于早逝的母亲,祖母陪伴他的时日更久,在母爱缺失的生活中,归有光感受到的温柔慈爱大都来源于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昵怜爱,疼惜关切。此外,自15岁束发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正少年得意而踌躇满志,祖母更因“吾家读书久不效”“诸父异爨”闹得四分五裂乌烟瘴气而将光宗耀祖、振兴家族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更给了潜心读书的归有光无上的信任与赞赏。祖母辞世,归有光难忘其对自己满溢而出的关切疼爱,也难忘祖母以己为荣,给予信任赞赏,再想到家道中落,分崩离析,祖母将光宗耀祖,重振门楣的大任系于“我”一身。种种情绪填塞于胸,怎能不长号难自禁呢?第四,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的爱妻永别而卧病无聊。爱妻魏氏是走进归有光生命中的第三位重要女性,而此时母亲、祖母皆辞世已久。妻子的到来给了情感孤寂的归有光莫大的慰藉。“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封建时代,遇到一位勤劳贤淑的妻子并不难,可遇到一位与自己心心相印、志趣相投的妻子却十分难得。狭小逼仄的书斋里,妻子红袖添香、温柔相伴,时隔几百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感受那份旖旎深情。妻子更以自己为荣,娘家归宁仍不忘谈及丈夫潜心读书的书斋。一往情深,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最急!“其后六年,吾妻死。”寥寥数语却触目惊心,凄凉无限。归有光“室坏不修”“久卧病无聊”难道不是因为痛失爱妻的万念俱灰吗?回想往昔夫妻相处的恩爱和谐,此时的归有光何其落寞伤感!“其后六年”间归有光23至29岁,新婚燕尔、琴瑟和鸣,虽初现科举不利,然有爱妻时时勉励“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4]爱妻溘然长逝“其后二年”,归有光29到31岁,身心交瘁,悲不能已;年已过而立,却功名未就,用心想来,作者岂不度日如年,摧心折肝?而此时已无人慰勉!作者睹物思人,眼见“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怎不有悲凉之气扑面而来?第五,为自己功名未就,仕途坎坷,辜负祖母厚望而悲。13年后,作者补写后两段文字时,仅仅是感伤亲人的离世和家族分崩离析吗?这13年间归有光究竟经历了什么?他“20岁考取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却五上南京,连连落第,寒窗15载,35岁才乡试中举,以后更是8次会试都落选,直到60岁两鬓苍苍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5]那么,当他31岁或者更晚一些时候补写文字回忆亡妻之时,带着岁月沉重的痕迹,重铺旧稿,亲人离世的“可悲”里掺入了更复杂、更深刻的内容。作为其父的长子,归有光担负着振兴家族的重任,早年春风得意,潜心苦读,却年过而立仍功名未就,此时回头看祖母执笏而来的殷切希望,于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又凄切啊!他深感辜负亲人尤其祖母的厚望!这应是一位极具家庭责任感的、怀才不遇的男儿之“大悲”。三、结语由此可见,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抒发的“可喜”与“可悲”之情绝不仅仅是初读文本时粗浅的印象,一花一木总关情,一字一句皆言心。身边的日常琐事里,一字一句间蕴藏着归有光欢愉惨恻的深沉内心!经典作品可谓字字珠玑,因此,品读时切勿敷衍了事,而应知人论世,用心灵与作者对话,诚挚面对文本,真正领悟其中深意。参考文献:[1]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2]归有光;先妣事略;震川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3]归有光;先妣事略;震川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4]归有光;请敕命事略;震川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5]张凤英;从《项脊轩志》中学习散文写作方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年9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