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的思路当前,教育部在修订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修订时,亦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重点。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一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什么是核心素养二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思想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获得,即可教、可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综合考虑了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要求。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保证。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发展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需要处理好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国家乃至国际等多种社会关系,需要心怀天下,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包容精神。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在现代社会中,自主发展的人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能够有效地反思与调控自我,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行动的能力,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自主发展文化修养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基础。语言、科学、艺术、历史等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都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文化的修习和养成,人类才能传承并创造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化修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个人品行生命健康生命意识语言、符号与表达语言符号义务责任生活能力法治观念身心健康交流表达环境资源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学会学习兴趣习惯科学、技术与应用科技基础政治认同思维品质科技应用奉献精神认知策略科学精神国际理解文化理解主动适应与创新自我认知人文与审美人文底蕴数字能力全球视野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人类发展表现能力规划发展沟通与合作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三历史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对历史进行认识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时空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时空观念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史料实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并使学生形成实证意识,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史料实证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历史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是使学生能够将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理解的高度,更好地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对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认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学生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形成自己对个人、地方、国家和世界的正确看法。历史理解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历史解释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是使学生接触不同的史料和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学家和他人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方式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并探讨他们的意图,评价各种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价值体系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帮助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导下,通过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和评判,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评判,也是其历史学习自主性、创新性的一种表现。历史解释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历史价值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是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的情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时空观念(1)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2)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3)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史料实证(1)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2)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1)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2)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和理解;(3)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4)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历史核心素养表现描述历史核心素养表现描述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历史解释(1)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2)在论述和评判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3)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和评判的原因;(4)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5)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价值观(1)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2)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3)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4)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学业质量标准四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的表现程度●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的水平层次●不同水平之间的区别与递进发展●使核心素养的表现能够测量评价●初中与高中阶段标准水平的衔接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素养水平素养1:时空观念水平1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分期方式;理解历史时期在时间上的持续与顺序;知道认识史事要考虑到历史地理的状况,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水平2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框架下,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认识历史;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能够独立地按照时间顺序编制史事进程的图表(如大事年表);能够将历史地图中的信息与相关的史事加以联系,知道古今地名的区别。水平3能够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具体分析史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理条件;能够辨识历史著述中不同的历史分期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间概念以及时间顺序;能够确定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