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及应用现状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内涵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方法地方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主要内容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质量损失率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及工作进展一、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产品质量具有综合性和隐蔽性的特征•社会需求层次、市场竞争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精细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的薄弱环节也必然以质量为载体表现出来。•“三聚氰胺”事件既有行业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与成本背离的影响,也有奶源加工与乳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的不匹配,标准和检测存在漏洞等原因。综合性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复杂隐蔽性是指诱因和结果具有非直接的关系。•产品质量不直观•丰田召回事件表面是质量缺陷,实际是在产能迅速扩张、压缩成本的同时,质量管理水平下降,放松了对供应商的控制。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质量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不仅是扩内需、保增长,应对发展难题的当务之急,而且是调结构、上水平,实现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原材料类产品质量大幅提高,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部分关键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现状。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跃升,许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达到国际水平,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航天、发电、动车组等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列;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左右。通信、计算机、关键元器件、电视、音视频技术、应用软件等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发展迅猛,功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由供给制约型经济全面转向需求制约型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迅速攀升,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感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90年代末,我国首次出现假冒伪劣盛行的状况。产品质量竞争乏力降低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环境保护等的能力,削弱了刺激内部需求、提高基础公共服务等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力,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桎梏.注: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从经济驱动因素、产业结构、人均GDP等方面与美国20世纪初非常相似。美国正是在这一时期也大范围爆发质量问题。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一是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不高、可靠性不强;二是主要产品标准的技术水平偏低、贯彻不力;三是许多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一些领域频繁发生,不仅挫伤了消费信心,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抑制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深层次原因第一,质量监管存在体制弊端,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缺失。第二,宏观调控缺少质量杠杆,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第三,质量违法违规惩治不力,质量奖励缺乏权威制度。第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第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日本: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靠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美国:1983年10月,里根总统向国会提出了国家生产力与技术革命法案,以促进工业企业加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应用。日本:日本政府制定实施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战略。日本政府大力推动质量管理先进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人人重视并参与质量改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质量工作的大发展。美国:1982年10月,里根总统签署了一份生产力文件,呼吁在全国开展强化质量意识运动。美国企业在学习、吸收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思想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出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模式,促进了质量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第三,设立国家质量奖。日本:日本于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对质量实践的优秀企业进行奖励。美国: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署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了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并制定了评奖标准。第四,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日本:日本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美国:美国国家制造业协会要求其会员至少花费工资总额的3%用于雇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第五,扶持中小企业的质量发展。日本: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帮扶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美国:美国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首先,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其次,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最后,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促进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一些经济学者已开始从质量入手剖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弊端。•缺少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机制。2011.8.8山西陈醋勾兑2011.7.29豆浆勾兑2011.7.28味千拉面骨头汤2011.7.23高铁事故2011.7.15钱江三桥垮塌2011.7.10达芬奇家具2011.7.5电梯事件2011.5.27塑化剂事件2011.5.16膨大剂西瓜爆炸2011.5.1婴幼儿PC奶瓶2011.4.25染色紫菜2011.4.21墨汁红”薯粉2011.4.20硼砂牛肉2011.4.15牛肉膏2011.4.15毒生姜2011.4.11染色馒头2011.4.8毒豆芽2011.3.15双汇瘦肉精2011.3.15锦湖轮胎掺假2011.2.16超级玉米种子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十一五”时期•资源、能源浪费,污染环境•基础原材料、装备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消费品发展滞后于消费需求“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部消费需求•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深入期•追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得到缓解•人工成本、动力成本不断提高2011年1-6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10%左右,而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6%左右,相差4%之多,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经营环境继续恶化。•转型可能带来产品质量的动荡质量工作还局限于监管部门,没有提到宏观经济调控的范畴,正如企业中由检验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一样。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目前的质量监管体制•以事后处理为主•信息不透明、零散、反映速度慢•体系性问题-微观破解质量宏观管理•维护公共利益信息公开、综合加大惩罚力度•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各部门要合作•建立质量与市场的关系监控市场与产品质量的指标,预防式治理宏观质量评价分析得到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经济增长的数量为主,在国民经济统计序列中,还没有纳入表征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总量指标可以相加,质量指标不能相加•国外在宏观质量评价领域也尚未建立成熟的质量指标•作为主抓质量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希望建立能够从宏观上直观反映全国、地方、行业质量状况的指数,为制定质量决策提供依据•质量评价的指数化、评价指标的体系化成为趋势顾客满意指数(瑞典、美国,微观到宏观层次)质量竞争力指数(韩国,微观到宏观层次)服务质量指数(美国缅因州)环境质量指数(欧洲)宏观质量评价分析的关键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数据是评价、分析的基础现阶段评价的瓶颈在于数据•评价有两个思路利用现有数据重新建立统计渠道•建议•把握产品安全的底线食品安全特设维护消费者权益•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主导产业区域新兴产业•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物价上涨原材料上涨相关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产业链分析相似产品•注重数据的积累和横向、纵向比较二、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1.1质量竞争力的相关概念“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及其体现。”1.2研究及应用过程1.2研究及应用过程1.2研究及应用过程质量竞争力指数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吴仪副总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务院2007年2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吉林、厦门、江西、深圳等地区发布了以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主的年度质量白皮书。•韩国知识经济部两次来华就开展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国际合作进行交流。2.1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定义•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动态性经济技术指标。•按照数据的统计范围的不同,可以相应形成制造业分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和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我国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由实物质量水平指数、质量发展能力指数、质量经营能力指数和质量监管力度指数四个一级指数、15项二级指标以及35项三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三级指标的内容与测量方法。2.2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3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层面及逻辑关系上看,发展能力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质量水平,而质量水平的提高又将为发展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它们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相互驱动关系,并共同对质量竞争力发挥影响。2.3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3质量竞争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2.4质量竞争力指数权重体系2.5质量竞争力指数数据来源2.6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其他指数的区别•质量竞争力指数与CPI•质量竞争力指数与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Managers’Index,简称PMI)。采购经理指数体系,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采购经理的国家协会(NAPM),现在称做为供应管理之协会,公布每月综合指数,包括国内制造业情况,房屋建筑新订单。生产,供应者送货次数,订货,库存,价格就业,出口订单,及入口订单,它是将制造业除以非制造业以下指数。•质量竞争力指数与发展质量指数发展质量指数主要反映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大小,用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等三个指标衡量。3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测算过程•质量竞争力指数采用对12个统计指标的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再对相应的标准化得分进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获得。•行业层次的“行业”由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给出。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数据来源的制约,为了最终形成某个特定观测变量,不得不对不符合GB/T4754-2002分类标准的“行业”进行分拆与重组,从而形成了新的“分类数据”。•任何行业/地区总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在基于行业/地区层面进行观测变量的数据采集时,理想的情形是“行业/地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都得到统计”,这在实践上可能是不现实的。•缺失数据的处理有两种方法:对于个别缺失值直接用“下边界值”替代,对于系统性的缺失值用相近年份的“滑动平均值”替代。3.1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原则•可以将不同时点上的原始数据放在统一的基准中进行标准化转换,生成的标准化分值既可用于横向比较,又可用于纵向比较。•可以解决不同年份原始数据边界点的统计异常问题,提高了最终测算结果的稳健性。•可以同时考虑到观测变量可能的演化趋势,使得不同时点的原始数据的偶然性波动不会对整个评价体系带来颠覆性影响。3.2原始数据标准化转换方法的特点3.3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总体趋势由行业层次数据生成的1999~2010年的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NQCI)逐年上升,表明我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整体质量竞争力正稳步上升。3.4东中西部质量竞争力指数运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