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制度变迁理论第一节制度变迁的含义、主体及方式一、制度变迁的含义1、含义: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革;非正式制度的变革;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变革;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变革;总之,各种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消亡过程。二、制度变迁的主体1、个人(和群体)个人是促进制度变迁的主体之一,群体是个人的集合,是无组织的制度变迁的主体。2、组织(指非政府组织)a.盈利性组织:促使市场经济中各种制度变迁的重要主体。b.非盈利性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等代表社会阶级、阶层利益的组织、教会与宗教类组织;c.半盈利、半政府组织,如学校、医院等。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取决于: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的的有效性(凝聚力);组织目标是否清晰(考核、统计和计量);组织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与适应性。3、政府a.政府的特点是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非赢利性、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这是许多一般组织所不具备的。b.政府的作用是在人们之间合作难以进行,或者合作难以长期保持的条件下会十分的明显。政府在制定制度、监督制度的执行、惩罚不执行制度者等方面有着其他组织难以替代的作用三、制度变迁的方式1、制度变迁的层次来考察,基础性制度安排与次级制度安排(1)基础性制度安排(foundmentinstitutionalarrangement):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2)次级制度安排(secondaryinstitutionalarrangement)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的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里的制度安排也可称之为“第二级制度安排”。2、从制度变迁的规模来考察:整体制度变迁和局部制度变迁(1)整体制度变迁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制度体系的改革,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制度,这又可称之为宏观制度变迁。在宏观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各种制度变迁交叉推进。与整体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均衡可以称之为一般制度均衡。(2)局部制度变迁是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组成的。2、从制度变迁的主体来考察: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1)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对潜在利润的追求,改革主体来自于基层,程序为自下而上,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2)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它是以政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程序是自上而下的激进性质的存量变革。4、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考察:激进式和渐进式(1)激进式:激进式的制度变迁是以终极预期目标为参照系数,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安排预期制度的方式,“破”与“立”同时进行,也就是在新制度安排的同时,否认现存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存量。(2)渐进式: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预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只能采取需求累增与阶段性突破的方式,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终极制度靠拢。四、制度变迁方式的相机组合组合一: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变迁模式,简称激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暴风骤雨”式的变革方式,在实践中也称为“休克疗法”。特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变迁程序是自上而下的,变迁时间较短,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制度结构的大变革。组合二:强制性制度创新方式+渐进方式的模式,简称渐进式强制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特征:这种制度变迁的组合模式是指在一段较长的制度体系变革中,从整体上来讲,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变迁方式是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是有渐进因素组合三:需求诱导性制度创新方式+激进方式的组合模式,简称激进式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特征:在整体看,采取的是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方式,但是在单个制度的安排有激进性质体现。这些单个制度主要是核心制度,在核心制度采取激进的方式安排后,制度体系的其他配套制度就采取诱导性制度来逐步完善。组合四: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渐进方式的组合模式,简称渐进式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特征:这种制度变迁的组合模式就是以市场微观主体为制度变迁的主体,通过微观主体的内生制度需求,来渐进地、缓慢地推动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模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1.因地制宜用好组合模式。2.把握模式的转换时机。3.各种组合模式互补搭配。4.把握好制度变迁的强度。5.把握好制度变迁的时间长度。6.要考虑制度需求累增效应,及时推动制度升级和完善。第二节: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力证——从小岗村到克里姆林宫一、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国小岗村1、诱致性制度变迁:一个人或一群人为获取实施新制度的利益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变迁。这里撇开了国家的作用。2、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制度安排的因素,即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影响交易效率的因素。3、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三个特点⑴盈利性:实施性制度的收益大于成本的可能性很高。⑵边际性:变迁一般在问题最严重、获利可能性最大、最易于推行、成本和阻力最小的边际点开始。⑶渐进性:变迁过程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缓慢的过程。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例证:中国的改革过程中国改革历程:负帕累托、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负帕累托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1、走出负帕累托:1978——1989⑴改革前的“运动经济”不是计划经济,更不是市场经济。⑵经济转轨初期占总人口80%的农民是主要受益者。⑶走出“负帕累托”是改革前期的社会共识。2、从帕累托改进到卡尔多改进:1992——2000⑴帕累托改进:改革的“凯歌前进”1989年前的改革几乎是“无社会成本的改革”⑵卡尔多改进:矛盾积累在1992年启动的新一轮改革中,农民、国有企业工人成为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3、共识破裂,分配正义问题凸现:2001——现今改革成本和改革受益的分担不均匀。4、问题与展望:奇迹与矛盾并存“中国奇迹”、“中国之谜”、“中国威胁论”“中国矛盾”、“中国困境”、“中国崩溃论”?怎样解读中国经济及其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世界顶级课题。⑴国企改革、MBO和“郎旋风”⑵“三农”问题与“黄宗羲定律”⑶“尺蠖效应”与改革的调整“尺蠖效应”:是指改革政策无论如何调整,它总是朝着故有的方向缩放的效应。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竞争力”劳动力廉价与中国劳工集体谈判能力土地稀缺与耕地保护公共财政的使用、“招商引资”与公共福利1、制度在很强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公共财货,国家行为常常在制度变迁中起很大的作用。2、国家作为主体介入制度变迁有如下好处:⑴具有规模经济;⑵弥补制度供给不足;⑶减少制度变迁的时间;⑷供应作为纯公共品的制度。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里姆林宫3、国家的介入存在如下不足:⑴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⑵意识形态刚性;⑶官僚机构问题;⑷集团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