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0世纪的科学与哲学神学与科学的对照神学与科学的相似神学取自科学的思想科学与宗教神学与科学的对照•神学与其他人类发现区分开来是启示的独特性。•其代表人物卡尔·巴特坚持认为,上帝永远是完整的、超越的;只有当上帝显示其本质时,人们才能认识他,正如他通过耶稣的肉身所做的那样。新正统神学强调,宗教的出发点应该是上帝向人的自我揭示,而不是人对上帝的寻求,宗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神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信仰不是用理性推导出来的观念,而是上帝的赐予和人对上帝首创精神的顺从和响应。•神学与科学方法的区别起源与他们各自认识对象的差异。神学探讨是超验的、神秘的上帝,而上帝在本质上如此不同于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以至不能指望同样的方法适用于这两个领域。•《圣经》纯粹是人目睹这一启示性事件的记载。在新正统神学看来,《圣经》不包含有关科学问题的权威性看法,《圣经》作者们的“科学”思想也是古时候错误3思维的产物。1、新正统神学1、新正统神学小结:在新正统神学的观点中,上帝是超验的存在,处在人和科学之上。这个至高无上的神在本质上是区别于世界的,一道道鸿沟将他与世界隔开。而人与上帝的沟通方式,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决定的,科学的方法也于事无补,只能是上帝向人的自我揭示,人作为被动的一方,是无法向上帝去寻求答案的。•神学与科学对照的根源在于个人存在与非个人客体的区别;•神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差异主要源于人性的自我领域与非人性的客体领域的对照;我它超然分析操纵控制我你爱的意识全心投入、参与来源:张风帆、柳晓晨、计彤:《科学与宗教关系探析的三重维度》在马丁·布伯伦的论述中,人与物体的联系如我—它联系,人位于物体上方,支配控制物体,物体被动地接受来自人的分析与操纵。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如我—你关系,两者平等、互助,并且可产生人与物体之间不具有的爱的意识。对于布伯伦来说,人面对于上帝,总是具有我—你关系的直接性和摄入性,而科学探索之发生在我—它的领域中。2、主观卷入与客观超然(存在主义)2、主观卷入与客观超然(存在主义)•鲁道夫·布尔特曼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颇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即基督教存在主义。他坚持说,我们今天从科学得知,时空事件由严格的因果规律所支配;我们从宗教的思考得知,超验的上帝及其行动是不能被“客观化”的,这种行动与自然事件并非属于同一个层次。小结:存在主义认为,科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原因在于宗教与科学这两者所处的领域不同。通过对存在主义观念的分析,它认为宗教是处于人的意识领域中的活动,而科学则是物质世界中的活动,探讨自我和超验领域的宗教,与探讨客观自然领域的科学毫无相干之处,后者是在没有主题的个人涉入的情况下,研究外部世界的非人物质。•宗教与科学语言在功能上的差异是二者区分的缘由。逻辑实证主义对语言逻辑结构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企图在封闭的语言体系中,寻得真确的意义理解:一个命题有无意义,取决于能否用经验事实来确认其真假;依照逻辑实证主义的说法,科学语言意义重大,而宗教语言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不能被检验。对于科学,他们往往坚持一种“工具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将理论说成是“有用的”,而不是正确的;科学语言的主要功能被认为是预测和控制。对于宗教语言的功能,藉此便为他提供一个总的人生取向。3、语言的各种用处(语言分析)3、语言的各种用处(语言分析)小结:科学语言与宗教语言的功能各不相同,科学理论是概括材料,做出预测或控制过程的有用工具,它不具有更为广义的形而上学或宗教含义。而宗教语言可以推荐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提出某种显著特点的自我认知方法,唤起信仰等等。从语言功能方面的不同可知科学与宗教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这就是在语言中的宗教与科学的不同。神学与科学的相似科学家许多理性和经验论的态度,同样能得到神学家的认可1、科学与神学中的相似立场(自由主义神学)•兴起于19世纪的施莱尔马赫和康德的追随者。•启示与理智之间的连续性,基督与他人之间的连续性,以及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连续性。(新正统神学,不连续。)相似立场:神学应该是广义上的经验和理性的活动宗教信念已被具有满足人的深层需要的能力科学家身上的开放性和尝试精神,神学家也具备。科学神学人2、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怀特海:建立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体系,将科学与宗教包括在内。•怀特海将形而上学定义对事物最一般特点的研究,他通过对具体经验的想象性概括,企图发展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概念体系。事实材料:宗教体验、科学经验。过程哲学:时间的首要性。转化和活动比永久性和实质,更具有根本性。事件的融合。事件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事件在本质上都涉及到另外的时间地点。作用有机过程的实在。事件的自我创造。科学神学形而上学神学取自科学的思想要么可以从自然的一般特征推导出上帝的存在,要么从具体的发现中推导出上帝的存在。1、设计论和秩序论•设计的证据存在于于世界的结构之中,存在于生命、理智以及个性赖以产生规律和条件的总体系之中,存在于不同层次存在的相互联系性、协调性和谐性之中。有神论是一种最可取的假设。2、物理学证明和生物学证明•许多更为具体的科学发现被解释成有神论的证明。这些发现通常并非从前几个世纪在那类用于神学目的的科学说明中的“缺口”或“缺陷”;但它们却被当做代表了科学解释的极限或认识实在性质的线索,而科学本身便是实在性质的见证。第六章科学的方法科学与宗教科学中的经验和解释科学共同体及语言科学概念与实在的关系科学中的经验与解释1、实验和理论的相互作用•一种高度的理想化的程序始于观察,尝试性的假设从观察中得出,而假设的意义则为实验所验证。这些实验将导致形成一种更为完善的理论,这一理论反过来又会暗示出将导致理论得到修正和扩充的新的实验。•理论概念和实验观察之间的联系被称之为“对应法则”、“认识相关性”、“同格界说”。•定律代表了对经验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试图按照有规则的模式去描述被观察对象。定律表述了一种普遍的关系。•理论是统一的、概括性的概念图式,从红可以导出定律。同定律相比,理论更远离直接观察,更具有综合性。2、理论的形成•巴伯反对培根、休谟和穆勒所倡导的归纳模式,将科学描绘成从特殊的实验结果中概括出普遍的模式。他认为,理论术语是思维的产物,它们可能通过材料喻示给我但绝不是由大自然直接给予我们的。归纳法演绎法识别理论和观察在逻辑层次上的差异√×理论最初形成的过程×√创造性想象××2、理论的形成巴伯经过分析认为:科学研究中思维活动的多样性是不能简单概括成任何单一的“理想模式”的,在导出单纯的“经验”规律过程中,归纳具有支配性作用,但即便在这里,科学家“也不仅仅是概括材料”。在新的理论形成过程中,创造性想象超越了任何僵硬的逻辑推理。3、评估理论的标准——理论与观察的一致性科学共同体中复制的材料的关系。经验的一致性是任何可接受的理论的关键属性。图尔明将理论称作“推理许可证”,一种可推导出可观察的关系的技术,这些关系也是可以检验的。单单根据一个理论,有可能演绎出定律。根据定律加上给定的最初条件,有可能演绎出可观察对象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可观察对象可以与业已活动或预期将来可获得的材料相比较。3、评估理论的标准——理论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致性。不存在逻辑矛盾;连贯性。存在着马杰瑙称为“多重联系”的东西;(问题)简约性。最少数量的独立假设许多科学家都谈到了一个理论所具有的优美和雅致。形式结构上的连贯性、秩序、对称性和简约性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伊安巴伯3、评估理论的标准——理论的综合性理论的根本的概括性;揭示出潜在统一性的能力。富足性或丰富性;源于一个理论的提炼和发展。没有任何理论可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至多说,一个理论同已知的材料能较好的保持一致,并切比此时其他已知理论更具有连贯性和综合性。——伊安巴伯4、认识是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目的就是认识自然,而对预测做经验证实只是检验理论过程中的一个因素。理论的根本的概括性;揭示出潜在统一性的能力。富足性或丰富性;源于一个理论的提炼和发展。没有任何理论可证明是正确的,我们至多说,一个理论同已知的材料能较好的保持一致,并切比此时其他已知理论更具有连贯性和综合性。——伊安巴伯科学共同体及语言1、科学共同体及范式•科学是一种社会性事业,一种合作性活动。科学共同体对促进科学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共同体同社会中的任何群体一样,有着一整套的态度和立场。共同认可的信念共同的忠诚、信仰分享支配其种子的期待模式和规则性及可理解性概念。2、科学语言的符号性•专业化共同体都有用以解释自己经验的某些方面的符号语言。被运用的概念类型以及由语言体现的思维模式是由该共同体的假设和兴趣所决定的。•每一个研究共同体的语言都是抽象的和有选择的,它用符号结构和概略的草图代替复杂的经验而概括了共同体感兴趣的那些方面。3、类比和模式的运用•类比定义为:由观察或假定而得到的两种情形的相似性。科学概念往往产生于类比的运用。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类比是将得自一个经验领域的关系模式推而广之,应用于协调其他类型的经验。•模式定义为:对一个其规律已为人所知的现象与另一个正在研究的现象之间的假定的系统类比。缺陷:①类比只是某些特性并非所有特性所具有的相似性;②模式只暗示可能的假设,而且这些假设必须受实验检验;③理论是象征性的,有选择性的表述。科学概念与实在的关系1、理论是材料的概括(实证主义)现象主义者:材料是感觉的材料,所有可证实的命题必须是可转换关于感觉印象可陈述的。物理主义者:需要将所有的概念性陈述转换成“事物语言”,即关于大千世界中的时间或直接的实验结果的陈述。巴伯对它的批评:人的认识活动不是从单纯的、独立的感觉材料出发的,而是从解释业已存在于其中的已经验过的关系模式出发。理论产生于推理过程或“对材料的概括”,这种说法不适合创造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2、理论是有用的工具(工具主义)理论是虚构的,因为它们是用来协调或产生观察报告的人类的发明。①用来做出精确预测的计算装置②用来指导进一步实验的具有组织作用的指南③用来达到技术控制的实际工具内格尔对它的批判:理论的有用性取决于实验情况的客观特征,而不是取决于个人的想入非非3、理论是心智构造(观念论)埃丁顿(忽视了实验方面):——在所有认识活动中,人的心智具有决定性影响。——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那些特性,是我们在自己的观察和测量的行动中创造出来的马杰瑙(承认了观察的作用):——思维的产物就是实在。——“经验证实回路”????4、理论是对世界的描述(实在论)•与实在主义相反,实在论者认为实在之物是不可观察的。•与工具主义相反,实在论者强调有效的概念是真实和有用的。•与观念论者相反,实在论者认为概念代表了世界上的事件的结构。——坚持存在先于认识。世界某些方面是可以描述的,有些则不然。——与自然接触的意识存在于直接的经验中。——可理解性而非可观察性才是实在的标志。4、理论是对世界的描述(实在论)•与实在主义相反,实在论者认为实在之物是不可观察的。•与工具主义相反,实在论者强调有效的概念是真实和有用的。•与观念论者相反,实在论者认为概念代表了世界上的事件的结构。——坚持存在先于认识。世界某些方面是可以描述的,有些则不然。——与自然接触的意识存在于直接的经验中。——可理解性而非可观察性才是实在的标志。科学事业是一个多侧面的现象。它的本质恰恰在于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左作用却被过分简单的说明分裂开来加以描述。科学包括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离开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其科学。科学既需要逻辑又需要超越逻辑的创造性想象。经验的符合、理性的连贯性以及全面性这三方面同时对它的理论进行估价。个人活动和独创性具有重大意义,但只有在科学共同体的传统中以及在科学范式的影响下,它们才成为可能。科学语言确实描述了世界,但这种描述只是象征性和局部性的,有时候还使用了具有局限性的类比或模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