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1、局势:战乱和分裂。2、思想: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3、文化:多种艺术的繁荣(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4、文人的处境:对避世、自适的追求与在官场中的沉浮。(除陶渊明外,南朝几乎无一个著名诗人曾脱离政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特征1、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本时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2、文学集团、家族与创作个体的贡献及其不同的历史价值:对文学技巧的推动和对文学精神的确立。(邺下文人集团、三曹、二陆、两潘。陶渊明、左思、鲍照)3、哲学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玄学、佛教对文学的影响。(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4、南北文化的不平衡与文学的发展及风格的差异:南方清绮,北方质朴。5、文学体式的发展与新拓:五言古诗的登峰造极、抒情小赋的骈俪化与骈文的兴盛;近体诗的出现、七言古诗的新变、小说体式的发展。6、文学主题的集中与拓展:从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到山水主题、边塞主题、艳情主题等。7、对文学技巧的探寻及其演进:永明体对声律的探求、南朝文人对民歌技巧的吸取,藏头诗、咏物诗等。三、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1.文学批评的兴盛是文学自觉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文学自觉的具体表现。2.本时段的文学批评最少包括三种形态:理论的表述、总集与选集的编撰及创作的实践。23.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本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与总集:标志文学自觉开始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选》是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总集。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最重要的一点)文学自觉的表现:①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②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③文、笔之辨。《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四、哲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一、玄学对文学的影响:1.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2.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对文学产生影响。(陶渊明为代表)3.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的重大影响。34.玄学直接促使了玄言诗的产生。玄学为玄言诗所沉淀的理趣所开创的两条路子:陶渊明将日常生活与玄意的结合,谢灵运将山水与哲理体悟的结合。5.玄学直接孕育了山水诗的形成。(从刘勰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到现在所公认的玄学孕育山水)6.玄学对士人行为方式的影响与审美观念的形成:魏晋风流。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扩大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随之想象世界的扩大。2.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转读有关。4.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因缘”、“境界”“菩提”等。5.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也丰富了文学观念。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三曹对生死的看法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生命观:都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都承认生命的不能永恒。魏氏三祖:是指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一、曹操诗歌的内容和体式:写现实、政治主张和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所留下的全是乐府4诗,以四言为主,是四言诗的最好发挥者。整体风格: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操诗歌中胸怀远大,仿佛天地宇宙都是他的舞台。中国文学史上,其气魄只有毛泽东可以与之并提。乐府诗的两大特点:第一,遵守音乐音节,根据音乐的形式特征形成比较固定的表达程式。《曹瞒传》: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第二,突破古题的主题限制,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和进行抒情。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抒情如《短歌行》。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笼络了大量士人,营造了建安一代诗风。2.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3.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常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4.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曹丕曹丕在文学史上的两大贡献:第一,其《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标志着文学的自觉。第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5诗歌特点:1.悲而伤的表达。2.对柔弱情怀的体悟(女性的最佳代言)。3.乐极而悲的多愁善感。4.对汉乐府古辞的拼割。三、曹叡此人的主要功绩在于崇文。曹植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在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启了正始诗风。•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曹植诗歌中的两个特殊点:1.诡异2.白日意象曹植是最有代表性的建安诗人一.最乐观、浪漫的情怀。对侠少的钟情。如《白马篇》、《薤露行》。二.最华丽的歌唱、最能代表曹植的才华。三、最哀怨的情怀6四、最悲伤的自陈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建安七子和蔡琰建安七子:孔融、阮瑀、徐干、陈琳、王粲、应瑒、刘桢。孔融年最长。“七子之冠冕”是王粲。蔡琰为蔡邕之女。孔融《杂诗》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此即将汉乐府中的《孤儿行》重新写过)徐干的《室思》之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最后一句引起了后人无数的模仿。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对答式结构、惨痛的情绪。)王粲《七哀诗》其一(极其惨痛。)刘桢的两面:慷慨磊落轻妙秀丽蔡琰《悲愤诗》四、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7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谓风骨,历来解释纷纭。依我的看法,就对象来说,主要是指诗歌的情感和节奏而言;就风格来说,是既有力度,又有速度。乃是一种刚健的动态感。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8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这是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阮籍诗小结:一.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二.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9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三.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嵇康的四言诗嵇康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两晋诗坛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繁缛是其总体的特点。一、太康诗人的生存:依附于政治权贵。二、依附于政治权贵的方式:驰骋才华三.驰骋才华的努力:1.拟古(与古人争胜)关于拟古:形式上,大多沿袭《古诗十九首》古题、本事、主题,但更为文雅和华丽。(屡用譬喻、掌故、铺排、对偶营造华丽意境;采用同音10重复、句式重复的赓续,表现诗作的韵律感;使用并列词组,不讳连词,“且”、“与”一再重复,给读者舒缓感,也间接透过拉长声音,深一层修饰欲发之情)直接抒情成分的减少和形象描绘的增加。(古诗中直接抒情多,形象描绘不是重点)2.追求诗歌技巧的进步(惟与古人争胜,亦是与今人争胜)关于技巧的进步(实际上也体现在拟古当中):(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荣(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左思与《咏史》从《两都赋》到《二京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