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节课,诗人杜甫带我们游历了雄伟的泰山和兵荒马乱的长安城,今天他还会带我们到一个石壕村的地方,那里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却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剧。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到石壕村看看。杜甫杜甫,字,代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世称“”,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著有《》子美唐诗史诗圣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杜工部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三吏》、《三别》: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领的邺郡,胜利在望。第二年春天,由于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如:指挥不统一等,加上史思明援军的夹击,形式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大败,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作品简介《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这首诗,叙述官差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háoyúyèshùqúnyìngyèyùlìtíchuīcháng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声音洪亮。解题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越过跑,逃跑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头越过墙逃跑了,老妇出门去察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深夜石壕村老妇、老翁、捕吏、诗人吏夜捉人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交待了什么内容?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四个人,四件事有吏夜捉人总括全文事件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夜捉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译文:差役叫嚷得多么暴怒!老妇人哭泣得又是多么悲苦!总领下文对话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加重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悲惨可怜的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气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态度怎样?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走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附,捎,寄。至,到,来新近,刚刚幸存的,活着的。苟且的活着永远的完结。已,停止/完结暂且说话译文: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老妇人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什么?用意是什么?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裙,泛指衣服因为“有孙”,所以“母未去”。去,离去。只吃奶的孙子再译文:(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赶快早饭请让我译文: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老妇我力气虽然小,】(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应征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来得及勉强)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综合第三节思考: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老妇为什么自叙家事?•为使差役同情,免于“捉人”。老妇为什么要求去服役?•为了掩护老翁。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深好像向前赶路。前途,前方的路途只没有,停止听见告别低声、断续的哭泣同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老妪被抓走了没有?根据什么作这样的结论?•抓走了。•根据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一方面显示诗人以关切之心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谁又曾想过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带着孩子的儿媳将如何生活。等待着老妇人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这个饱经战乱的家庭何时才能够团聚……赏析:至此,诗也进入尾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个“如”字点明了这里所写的又是诗人的错觉。而这错觉不正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吗?文言现象总结•(1)古今异义•一男附书至•(古义:捎,寄;今义:附加,附带。)•室中更无人•(古义:再;今义:更加,更换。)•天明登前途(古义:前方的路途;今义:前方的光景,比喻义。)•(2)词类活用•听妇前致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阅读鉴赏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件什么事?请你把这件事告诉大家复述故事请同学们根据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一句话;讲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一篇叙事诗,讲述的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作者目睹官吏在石壕村一村民家强行征兵的故事。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1)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时间顺序妇啼苦吏呼怒(前四句)(五、六句)——老妪致词——(第三段)(后四句)老妇苦在何处?•第一层:(前6句)•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第二层:(中间四句)•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第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被逼主动服役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读懂诗情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为什么不抓杜甫?老妪对石壕吏说了那么多,有没有其他隐情?杜甫是官的身份掩护老翁逃跑小组表演石壕吏•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和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的老妇是()的战争是()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作者对战争是()的凶恶、蛮横、如狼似虎,奸诈刁蛮可怜,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难残酷同情憎恶“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如果不会,他会在哪些地方打断妇人的语言?他会说哪些话?请小组讨论,表演。讨论探究: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藏问于答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也叫寓问于答,最通俗的解释应该是省去问话,问从答知。请你运用想象把官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对话练习:•县吏:____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县吏:___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县吏:_____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县吏:_____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县吏:____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你家的男人哪里去了?快交出来!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孩子总有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都不管!今天总得交个人出来!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充分想像: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饱受战祸的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全诗小结: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当堂检测?脑筋急转弯!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里事件:差役抓壮丁。老妇人和差役。?脑筋急转弯!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4、最终抓到人没有?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脑筋急转弯!6、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有吏夜捉人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句子是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出入无完裙诗句撷英:⑤总领下文对话的语句:⑥最能表现妇人无奈心情的语句:⑦表明妇人确被抓走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⑧反映官吏残